如何做学术阅读?
学术大家们是如何读书的?最近,中国科学院的袁江洋博士在网上分享了提升学术素养的阅读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他的学术阅读法,可以概括为四个“一”
👉第一个“一”,是读一本书
这种类型的读书是指要精读。
哪些书需要精读?
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包括:
①在学科交叉点、学术领域交叉点上出现的书
②承前启后的书
③思想上最具有启发力和论证最完美的书
对于所谓“经典中的经典”,需要细读。先快速粗翻一遍,然后抓住各章主要问题细读,弄清其中的术语、概念,做完这些基本功后,做精读,完成5件事——
1)找出作者所要解决的问题
2)弄清作者所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与线索
3)清点其论据和文献材料
4)弄清作者的结论
5)立即开始尝试展开自己的批判——不要迷信作者,尤其不要迷信其结论,要保持自己的批判力。
认真完成这5方面的事情,这一番读书就算是有成效了,这书就可以暂时放下了。
👉第二个“一”,是读一位作者的书
读一位作者的书,就要将选择的作者的书或论文全部找齐(尽最大可能吧),彼此参照,同时阅读。
全面研究
以这位作者为研究对象,要去全面理清他的学术价值取向、他的理想、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他看世界、看事物、看学术、看其研究对象的方式与见解)、他所涉及的全部研究领域、他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理解问题的提出、解决以及新问题的产生)、理解他的整体工作计划、理解他的思想变化过程等等。
交叉比照
同时,不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这样费时间,且不易找出书与书之间的关联。看一本书,看到某个感兴趣的问题时,就将其他的书找来对着看(包括其他相关作者的著作),一边看,一边想。尽早建立自己的学术坐标系,将同旨趣的、方法论上同构的(不同学科往往同时出现旨趣一致、方法相似的著作),列入坐标系并标定其方位和位置。
批判阅读
在进行批判时,应顺着作者的思路,往开处想,即考虑一个能够将作者的整体研究框架包括在内的、更大的框架,并在此框架中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要想在更深的意义上展开批判,就必须对自己所选择的领域里的各个主要问题形成完整的看法,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进路与风格,这样才能将其他作者的研究见解与自己的一一印证,或批判对方,或批判自己,以使自己完善。
👉第三个“一”,读一个学派的书
学术研究中,读通一位作者的书还不算完,还要把某个学派的作者的书都找来读。
在科学、哲学、历史、社会学以及其他领域,均形成过一些学派。一个学派的形成,要满足一些条件,如,每一代要有一位或数位学术领袖或学术核心人物,他们提供切实可行的研究纲领,而且他们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找出一组特殊的、有学术意义及社会意义的问题,有他们自己的方法,并且有一系列重要成果。
👉第四个“一”,在同一主题下读书
在进行学术知识贮备和素质提升后,可以采用在一个主题下读书的方式来拓宽视野。
在主题下读书,将不同学派的不同方法、不同研究进路、不同结论作综合分析、比较、判断,然后设计自己的独特的方法与视角,形成自己的预见,然后去了解、仔细解读原始文献,以印证、支持自己的看法,或者修正自己的预见以使之与文献材料一致。
和一般阅读相比,学术阅读目的性强,非常体系化,有明晰的推进路径——是按照点-圈-线--面来构筑一个人的学术知识大厦的。
现实中,不可能我们每个人都志于学术,但我觉得这种读书法高于一般性技巧的是,它启发我们不要总陷在某一本具体的书里,应通过逐层构建更宏大视野来把握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