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水平的勤奋者
看到这个“低水平的勤奋者”,有没有一种莫名的痛感呢?
当成功学都在倡导“只要努力,你一定可以改变阶级固化的现象”时,却被这本书泼了冷水,在错误的方向上用力100下,不如在正确的道路上走一步。
看到这部分就像是对着我一个人说的似得,回顾自己在过往的经历中,我的确就是一个“低水平的勤奋者”而已,自我检讨如下:
1.看到别人学,自己也跟风学。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时把学校搬到手机和电脑上,微课盛行的同时也让学习变得更加容易。记得去年自己报的微课有十几门,时间长则一年,少则21天。可是尽管报了很多,学了很多,依然没有让我快速提升。后来才醒悟方向不对,只是盲目的跟风学习,徒劳而已。
2.学很多,消化不良。我一天的工作时间比较短,有比较长的时间都在学习上,比如看书、上课、观影等都投入非常多的时间,而收效甚微。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联系缺少自我认知,甚至是消化不够就着急学下一个模块。
3.学了不懂得用。以应试教育的思维继续在成年人学习模式中应用,盲目的跟风学习了很多,而在实际应用中却找不到方向。或者说当时学习的时候感觉懂了,过一段时间又忘记了。没有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建立自己的思维系统,而只是孤立的学习单个知识点,学再多也是惘然。
二、为什么要学习
明白了自己曾经犯过的那些傻之后,接下来要先来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习?
有人说,这不是白问吗?当然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这个回答要引用书里的原话:
在我看来,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即:解释--解决--预测)
而我们学习,从某种层度上来讲就是通过获取知识,并对知识进行管理,从而达到解释、解决和预测问题。为此,我们就要对知识管理。
在书中,成甲老师提到知识管理的三个维度:
数据管理的维度:大多数人也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比如下载文件,知识分类,贴标签等。
信息管理的维度:对关注的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应用。
底层规律的维度:将学到的知识用一根线串起来,形成自己微观和宏观的框架模型,并用它来解决和预测问题。
在这三个维度中,很多人(包括我)都只简单的停留在前两个维度上,而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底层规律,而最重要的是底层规律,达不到这一点,就没办法让知识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也就是书中提到的”临界知识“。
那什么是”临界知识“呢?
临界知识套用了核物理学中的一个名词--临界质量。临界质量是指要产生核爆炸需要的裂变材料质量,只有突破这个临界值,才能产生惊人的核爆炸。与此相似,有些知识也能发生裂变,可以对我们的生活很多方面进行指导。而当你储备的临界知识达到一定的时候,就会产生惊人的威力。
我们要想让知识发挥作用,就要学习“临界知识”,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
三、成为高段位的学习者
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就是要好好的发挥“临界知识”的作用,那如何学习“临界知识”呢?
学习临界知识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自己梳理的思维导图心态篇
1.绿灯思维
怎么理解绿灯思维呢?我们来看下什么是红灯思维,红灯思维的场景你应该见过:
当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时,就想第一时间找理由反驳。书中提到的是“习惯性防卫”心理,当我们在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我一定要找到理由来反驳它。
而我们要建立的绿灯思维是,当你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你应该想“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
2.以慢为快--结硬仗,打呆仗
在过去两年多的学习中,我一味的把看书的速度提快,每年阅读的数量保持在70+左右,然而,发现这样的阅读量并没有给我带来突破式的成长。现在回过头去看,自己这种一味的“快”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知识的阻塞”,没有花真功夫死磕那些基本道理,基本概念没有彻底弄明白就直接跳过,造成自己知识的阻塞。显然,这种快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而需要改正的是:慢慢来,把知识打通,花真功夫在那些基本的道理上,建立自己的模型框架。
方法篇
1.反思
一天结束时,你有对自己当天进行反思的习惯吗?还是说你觉得每天自己都做的很完美不需要反思?
我记得当时刚参加工作时,最快的成长方式就是每天写“反思日记”,这和书里提到的方式类似,我的反思日记大致如下:
A.今天遇到什么问题?
B.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
C.解决这个问题中的情绪和心理反应是?
我记得,当时自己逻辑极差,又不懂得表达,又不会与人沟通,通过每天写反思总结日记,在短短一个月内,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且一发现问题就拿到实践中去解决,在短短自我训练的半年里,我的成长速度很快。当时看到这本书时,自己惊呆了,居然我的方法和老师的差不多。
我现在还会有写“每日500-1000字”记录,阶段性的在有道云笔记上写,或者在朋友圈写,但是会设置为私密,等阶段性整理时会把它移到云笔记上存储。如果还没养成每日记录的习惯,可以事先编写好模板,每日按照模板来记录也是可以的。
2.以教为学
把教别人的过程当做是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这个方法是我跟随行动派学习《个人品牌课》的实践,15年跟随潘泠竹老师系统学习这门课,16年12月我也把这门课传播出去,重新设置教学内容,利用自己学习后的实践去教别人。在这个过程中,又让我有新的认识和突破。
3.正确的刻意练习
为什么会说是正确的刻意练习呢?
首先,正确的含义包括:方向、方法,如果在错误的方向上练习,哪怕你练了10000小时也成不了专家。这就是很多工作了10年却只有3年工作经验的道理,同样的,如果使用了错的方法,那你可能会耗时过多,可能错过最佳的那个时机。所以说要用“正确的”刻意练习。
如何通过正确的刻意练习来掌握“临界知识”?
方法如下:
A.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
比如你想成为ppt高手,你需要对ppt的每个模块都有熟练的应用,配色、字体、封面、风格等等要一个一个模块学习。
B.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能力单元
在学完单独的模块后,你需要对模块进行组合,比如设计一个完整的ppt就是你知识的组合。
C.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知识组合后,还没结束,以PPT为例,如何构建认知框架呢?你要思考什么场景下要用什么样的风格ppt,例如党政风格要如何设计。党政类的框架有哪些?如何将这些串联到PPT设计中,形成你独有的精美PPT设计。
习惯篇
想要持续提升学习能力,你需要养成两个习惯(也是技巧),记录和定期回顾。
1.记录
谈到记录,你会吗?
笑话,你真的不一定会!!
这里要说的记录是指“如实的记录过程,并且主动去思考那些看不见的关系”。说到记录,很多人只停留在写,写流水账,所以难以达到帮助你提升学习能力,除了记录之外,还要思考这些表面的事情后隐含的关系,有意识的组织和目的化。如何思考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A.事情的目标是什么?
B.目标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C.目标与结果的差距在哪里?
“记录的过程,其实是联想、启发、归纳、演绎的大集合”,这种记录的方法我最近也在慢慢实践,还没特别好的方法,以后有好的方法在另行分享咯~
2.定期回顾
看过我手账系列文章的伙伴应该知道,我每周都有一天是“总结日”,也就是周总结或者月总结,这里分享下成甲老师书里提到的方法:
A.周/月度回顾---审视问题解决思路
周/月目标与期望是什么?执行如何?为什么?有什么经验要总结?
B.年度回顾---检视基本思维方式和激发灵感
查看过去一年自己的思维有需要改变的吗
C.五年以上回顾---探寻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具体的内容,有兴趣的伙伴可以看书,这里不赘述。
当你养成记录和定期回顾的习惯,我相信你一定能不断的成长和进步。
知识篇
有了心态、方法和习惯,接下来就是如何学习知识这个方面。想要让“临界知识”发挥作用,要学会将知识进行组合,书中谈到的如何应用临界知识。我将概念简化为如何对知识进行组合,让它为你服务。
知识的组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把所学的科学研究的严谨方法引入日常的生活思考决策中”,简单的来理解就是不断的将所学的知识拿到实际生活中来检验,这个过程,你会发现有些人的方法并不适合你,你需要的是自行去探索自己适合的方法。
技能篇
最有价值的应该就是形成技能去应用,当你不断的学习后,你要练就的就是形成自己的技能武器,也就是能够解决问题和预测问题。
而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起“预见性的认知”能力,这需要你练就两项技能:
1.构建认知框架
什么是认知框架,我认为就是你看待事物的规律是怎么样的?也就是你对世界的价值观是什么,这是你从学生生涯到现在形成的认知框架,你需要不断的去完善认知框架。
2.形成结构模型
书上的结构模型这个是本书的精华,之前看秋叶大叔的《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中也谈到,我们能够对复杂的新事物怎么判断它是好是坏呢?就是用已有的认知框架加上自己积累的结构模型来预测,例如前段时间秋叶大叔发表了自己对“分答是否会火”这个问题,也就是用了他的结构模型来预测。
我自己整理的模型再举个例子,很多人都听过“冰山理论模型”,相信你也听过这个理论,几乎各行各业都在套用这个模型来支撑他们的论点。自从看了成甲老师这本书后,我也有意识的在搜集属于自己的结构模型。尤其在最后一章中,成甲老师举了自己临界知识的应用以及形成的模型,真的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
在过去两年里,我看了很多关于知识管理和学习方法论的书,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给了我非常系统的方法。可以作为一本工具参考书常翻常看,以上的内容是我根据这本书整理的一些特别棒的方法,希望对你们有帮助。略啰嗦了点,但也没办法面面俱到把书的精华全部罗列,喜欢的伙伴可以自行购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