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下班,接到一个电话,是老公的同事。她说有孩子的教育问题要请教我。听她的声音带着焦虑,带着气愤,我便让她慢慢说。
她的女儿刚上一年级,现在上学还不到两个月,而且孩子之前没有超前教学,识字量也不多。昨天做数学题的时候,因为不识字,理解不透题意,也没有基础,就没有完成卷子。老师很是负责任地把这样的几个孩子叫到了办公室,给他们吃“小灶”,可讲了一遍又一遍,孩子就是听不懂,情急之下的老师抬头给了孩子两巴掌,打完了让她到边上先哭一会儿,事后也没有好好安抚。
晚上回家,孩子如实和爸爸妈妈复述了过程,孩子最觉得委屈的是:老师打了她的脸,而且边上还有其他的老师和同学。过后也没有问问还疼吗?
妈妈也很是客观地和我复述了过程,当然也不忘向我讲清前因后果。教师节和老师沟通时,她还一再向老师表示,就把孩子当成自己家的,该打打,该骂骂,如今,真挨打了,他们却是真心疼了。当然,假如老师的惩罚是打手板或是打屁股,或许家长们不会如此焦躁。
听完了她的过程描述,我知道局外人一定会站在师德的底线考虑问题,也一定认为教师队伍确实存在问题。当然我也不可否认这一事实。但我们毕竟要面向现实,面向管理,面向沟通,面向合作。
先是对老师的这一行为表示了否定。然后我问她,你想怎么处理。如果按理来处理的话,很简单,我当成是你反映教师的师德问题,安排老师下去核实情况,然后给出相应处理意见。我们一定会客观公正地对待的。
看我要公事公办了,她有些心软了,她说,每个人有份工作都不容易,她也不想把矛盾激化,而且孩子还要继续上学的。以后关系太僵对孩子不利。她说,我就是不知道怎么办了,才想求助的。你说我该咋办呢!
我想了想,给了她一个“软处理”的意见。下午接孩子的时候,你早点去,和老师见个面,注意,一定要态度友好。对老师表示“感谢”,一是感谢耐心对孩子的辅导,二是支持她对孩子的“管教”,三是请老师指点家长应该做哪些方面的配合,四是表达孩子的“诉求”。人与人之间是互相尊敬的,我相信当你表达到这些的时候,老师一定会与你交心相谈,这可比你给她送礼或是投诉她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的。
果不其然,刚刚接到家长的电话,下午她就去学校了,因为疫情,不能进处校园,她和老师在校门口进行了交流,老师一看她的态度,再三表示,从昨天到今天,几次想给她发信息,却又犹豫不觉。今天见面,她便把昨天的事情向家长原本地描述了一遍,并再三表示,真的是一时情急才下了“重手”,问妈妈,是不是心疼了。妈妈当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爸爸有些心疼了,男人嘛,疼女儿是天性。不过家长表示理解与支持,希望老师一如既往,目前孩子最大的顾虑是担心老师以后不再爱她了。老师当即表态,我会一如既往地对孩子好的,你放心,这个不会变。
家长描述时我能感受到她的平和与接受,也相信“不打不相识”,并鼓励她以后一定要多和老师沟通,在对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家长和老师要多多达成共识,相信今天的“插曲”会成为她们之间情感的粘合剂。
因为是家长向我求助的,我让她选择了“委屈求全”,一时的委屈与忍让让年轻的老师更加羞愧不安,我相信,老师也会反醒自己的不当言行,今后加以注意的!
一个小插曲暂时告一段落,关于教育的话题却引起了我的思考。耐心与包容,是我们这个急躁社会最缺少的一项美德。
行业有监管,行行有行规。当很多行业自觉定义为“服务行业”时,老师们什么时候才能把自己看成是服务者呢?在面向我们的小服务对象时,我们确实表现出了责任与敬业,可真的完全展现了我们的师德吗?
当然,老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情绪。可因为一时的情绪激动,换来一场职业生涯的变故,是不是就得不偿失了。归根结底,是我们不拿身边人当外人。
正如很多心理学家指出,我们在面向领导、面向外人时,会表现出足够的理解、包容与尊重。因为我们毕竟不与他们朝夕相处,但真正面向家人时,却失去了太多的理智与自控。情绪管理是一个人的修养,而我们都在失控的路上吃过亏。比如和家人吵架,比如和领导顶嘴,比如和老人争执。
但若是什么事情都想讲理,都想比谁更强,那么生活就失去了光彩,我们就看不到光芒。适当的示弱,偶尔的妥协不是无能,不是无知,是格局,是大度,更是更高标准的追求!
警醒自已,警示师德!
红枫叶于2022年9月16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