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共长天一色,诗文五篇,谈谈古诗文中的秋水之美
秋水,顾名思义是秋天的水,大的涵盖,包括了秋天的降水,地表水,小的是指的秋天江河湖海的水。
古代是秋季,是从立秋或者农历七月开始,到农历九月底或者立冬交节结束。
虽然秋天也有暑热和雨水,但是太阳南行,北方的凉冷空气逐渐占据古代中国大陆,气温逐渐走低,空气和云层的水汽减少,降雨减少,长江黄河源头的雪山逐渐封冻,上流流下的流水也少了,江河湖泊逐渐水位降低,水流平缓。
所以,在古诗文中,秋水多以明澈而安静的面貌出现。
最早写“秋水”的名篇是庄子。

“秋水时至, 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 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他是站在一种时空的高度,写早秋的秋汛。
晚夏到早秋,由于河流上游的降水,流往下游,会有一个时间过程。积攒了充沛降水的河流,流往下游时,叠加在河流本身之上,形成秋汛。此时会形成河流水量的高峰,甚至发生洪涝灾害。流水之大,塞在河道之间,甚至溢出河流之外,连接江湖,滚滚东流,茫茫一片,甚为壮阔。
主管河流的神,河伯欣然陶醉,认为天下水的美景,尽在此时,他得意洋洋顺着江河东飘,直到看到大海,才发现,比如沧海的波澜壮阔,他的秋水,黯然逊色。
这里的秋水,是秋天里最宏大的秋汛。是秋水中的一部分,也基本是全年最壮阔的内陆水貌,但是从整体秋季而言,这样的水,不会持续整个秋天。
而庄子写秋水,是带着沉淀后的感悟,可以分明看到他谈论秋水壮阔时的那种高瞻和冷静,后人赏读他的秋水,也多在秋汛之后宁静的秋天。

“贝阙寒流彻,玉轮秋浪清。
图云锦色净,写月练花明。
泛曲鹍弦动,随轩凤辖惊。
唯当御沟上,悽断送归情。”初唐 · 骆宾王《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 其六 秋水》
这是早唐的骆宾王,在长安送仲秋送朋友回乡,看见护城河上安静的秋波。
那宫殿沐浴在仲秋的凉风里,那凉风如水,那圆月照在天上,倒映在河上,那河流清澈,波纹细细,更显得河水清澈。
河水倒映着云彩如同图画,河水承托着月色,泛起银色的波光如浪花。
那秋天的护城河,仿佛飘动着弦乐歌声,那倒映在河流中的车马也在微微晃动。
我在此时送别你,别有一种不舍和秋天的惆怅。
这里写的是长安宫殿外的御河。天高气爽,那河面如镜子,倒映秋色宫阙,一种微凉的华丽感。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古代诗赋常连在一起,且王勃的《滕王阁序》有赋有诗,赋美如诗。
20岁的王勃此年秋天去南昌看望父亲,登临了 滕王 李元婴建造的赣江边的高楼。
彼时,滕王阁所在地,江面开阔,视野无极,风景极其壮丽。且江西在唐宋属于江南地区,而江南以水泽众多,地势平缓,水乡烟霞而著称。
这里是陶渊明的故乡,这里又是大雁的南方聚集地,不过白露节气之后,陆续有雁阵从北方飞来,来此过秋冬。
平缓开阔的秋水,是自然鸟类的乐园,在这里,晚霞落处,水鸟飞翔,落日余晖铺陈广阔的水面,天水变化成瑰丽的颜色。
而渔船归来,缓缓落帆归岸,一种视觉的开阔,宁静,秋美,又有动人的自然活力。
从此“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成为经典水乡名景名句,安静,壮阔,壮丽,舒缓,又有内在的豪情。
将秋水和自然,动静结合,有着视觉和心理上的壮丽。
实际王勃的秋水在后世比庄子知名,因为那是许多人都乐于且经常看到的秋水美景。
人们谈论秋水,往往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浩瀚瑰丽,而非庄子汪洋肆意的秋汛。

“秋水清无底,萧然静客心。
掾曹乘逸兴,鞍马去相寻
能吏逢联璧,华筵直一金。
晚来横吹好,泓下亦龙吟。”唐 · 杜甫《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
29岁的杜甫,没有参加进士考试,他此时家境优渥,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游历齐鲁,拜访父亲一辈的官员。此时杜甫的诗作,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沉静,但也不失青年人那种锐气,这是杜甫后来“沉郁顿挫”诗文风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几个朋友在秋天的水边聚会,此时高秋,山水清新。
尤其是水,没有了春夏那种潮涨和奔涌,反而一种沉淀泥沙后的清澈。
想必这水,是高丘深潭之水,水清,但是深不见底,如同碧玉复又倒映山色树木,别有一种深静。
早秋和仲秋亦有秋热,但是在这样的水边,从视觉渗透到心灵的,是那种安静的清凉吧。一路旅游的狂放和汗流,到此收束,心境变得格外安宁。杜甫说,这是秋水的作用。
朋友们乘兴骑马找到这样的水边,在这样的水边宴会,就算吃得并不豪华,但是吃的是环境啊,就这环境,就抵了千金。
到了黄昏,在水边吟诗吹笛,这里宁静又有回音,仿佛潭中有龙跟着应和。
春秋两季都是山水旅游的好日子,尤其是秋天,雨水减少,阳光明丽,人们能更深入某些奇景的深处,看到和领略享受美妙。
比如这里的秋潭,可以在水边坐卧,可以听到空谷回音。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白的《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洞庭湖远不止俗话说的八百里,在当代,洞庭湖的面积就有2700平方公里,在唐朝应该远超6000平方公里,是古代云梦大泽的遗留。
没准庄子中的河伯,看到的是云梦泽而非沧海。
到了唐朝,湖南虽然得到开发,但是也仅仅是洞庭和长江交汇的水陆地带,所以晚年李白,有夜郎途中返回湖南,游历洞庭,他所看到的秋天的洞庭,远比今日浩瀚广阔,且带着极其原始而仙意的面貌。
洞庭湖早秋会迎来长江的秋汛,成为长江天然的调节水域,也就更开阔。
就算是非汛期,洞庭湖也极其浩瀚。
相对于江水和海水,湖泊水更加稳定,寂静。
也就更有秋水之浩瀚静美。
那洞庭湖的秋水,没有一点污染,连空气也是,在秋夜,空气干净,水光澄明,连烟雾都不起,只有月光如纱如银,笼罩水面。
这样银色的梦幻的水,直达天边,水天一色,仿佛一只船,就可以飘到水天相接之处,直接飘上天海。
我愿意沉醉在洞庭湖的月色里,带着酒,任由小船飘荡到水天相接的白云处,一醉上天啊。
在非汛期的洞庭,水体相对稳定,比起春天的潮涨,万物蓬勃,秋水洞庭,宁静舒缓,夜色月光下如仙如梦。水波清凉,湖光潋滟。时有鸥鹭,夜半飞落,让人坐卧两忘。何况水边待久,虽有寒气,但是李白却深知水上旅游的乐趣,就是多带酒,可以驱逐寒气,另外就是,激发灵感。

这五首诗文,庄子高瞻大气,秋水写的汪洋恣意,骆宾王的有帝都华美,王勃的瑰丽,宁静中有雄奇,杜甫的深邃细腻,李白的则是月光仙意。但是整体而言,都是静,或静在骨,或者静生动。你喜欢哪首,哪篇?
秋水也多用于形容美女的眼睛和烟波。
那么和春水不一样的是,当用春水形容眼睛烟波,表达的是一种浪漫多情,而用秋水形容眼睛烟波时,就是一种深邃,明澈,知性。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