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把握现代诗歌教法

把握现代诗歌教法

作者: 司冰新 | 来源:发表于2021-04-04 21:47 被阅读0次

          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中呈现现代诗的教学。现代诗有着明快的节奏,优美的意境,深刻的思想,有些诗歌语言浅显,情感直白;有些诗歌语言含蓄,意境悠远。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关于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关于诗歌教学的要求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因此,现代诗的教学,要以“诵读”贯穿始终,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味,在诵读中展开想象,在诵读中揣摩诗歌的语言,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情感。

          一是朗读诗歌,读出韵味。在这个板块中,重点是组织学生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引导学生借助生字表,通过查字典等方式尝试朗读诗歌,读好诗句的停顿。另外,要关注课后练习中的朗读要求,如《短诗三首》课后第一题“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绿》课后第一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教学《绿》时,引导学生关注空行,空行把诗歌分为5个小节,小节与小节之间要注意停顿;在朗读第二小节时,对“墨绿”等几个表示不同程度的“绿”,要读出词语的节奏;在朗读第三小节时,“刮的风”“下的雨”“流的水”的后面要稍作停顿,每句后面“是绿的”“也是绿的”要读出语调的变化,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二是品读诗歌,读出画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大概内容,能将诗歌内容想象成画面,对诗歌内容进行合理的再创造,特别要注意诗歌的“空白”处,就是各意象之间的“断裂地带”,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填补。在教学《绿》时,首先,让学生读读诗歌,说说自己看到了哪些画面,如“满眼的绿”“深深浅浅的绿”“大自然的绿”“重重叠叠的绿”“飘动的绿”,再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象这样的画面。其次,让学生展开想象,丰富画面。如在教学第三小节时,让学生说说,你还看到大自然中什么是绿的?如清晨的露水是绿的,河边的小路是绿的,小鸟的叫声是绿的,让学生在想象的画面中感受到勃勃生机与生命活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去体会想象。如《短诗三首》课后第二题“‘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绿》课后第二题“这首诗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说说‘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白桦》课后第二题“读一读,选择几个词语描述这棵白桦,说说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是研读诗歌,读出诗味。在教学中,我们抓住诗歌中奇特的语言,读一读,体会现代诗语言的生动与独特。在教学《绿》时,让学生默读诗歌,画出自己觉得有新鲜感或感到特别的词句,说说自己的体会。如第一小节中“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这个比喻非常生动,想不到作者竟用这样的方法来写满眼绿色,很奇特,也很有趣。再如第三小节,风、雨、水、阳光都不是绿色的,可是在诗人的眼里为什么变成了绿色的呢?给人带来无穷的想象,是风,是雨,是水,是阳光让大自然充满了生机,让大自然充满绿色,而这样的绿色又把这风、这雨、这水、这阳光也浸润成绿色了,语言非常独特。还有第四、五小节,这“绿”还能“集中起来”“挤在一起”“按着节拍飘动”,让人感受到绿充满着动感,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另外,我们可以把课后练习中的领悟表达作为探究话题。如《短诗三首》课后第四题“第 3 首诗中的两个‘风雨’有什么不一样?”《绿》课后第三题“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结合‘阅读链接’说一说。”

          四是诵读诗歌,读出情感。诵读是体会诗歌情感的主要方式,诵读是在感知话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诵读诗歌,读出情感”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板块,而是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不同阶段,要求不同。在“朗读诗歌,读出韵味”这个板块中,主要是通过停顿,语气、语调的变化,读出诗歌的内容。在“品读诗歌,读出画面”这个板块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诵读,读出诗歌让自己产生想象的画面,读出诗歌给自己带来的独特体验。在“研读诗歌,读出诗味”这个板块中,主要是通过诵读,读出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如在教学《绿》时,学生通过诵读,读出自己的感悟: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焕发着生命力的春天,我们浑身充满着朝气和力量,感受到生活充满着希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把握现代诗歌教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bxr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