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门手艺》
刘军强著.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7
ISBN 978-7-5598-3004-3
(二)框架化过程
- 读者解码过程的复杂性,要求作者在编码时要小心行事。
- 编码不同,同样的素材也会造成非常大的差别。这就需要精准定位读者,精心提炼主旨,精巧剪裁材料,精致展示成果。
- 聪明的作者能够估测目标读者的隐含框架,从而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
1、定位
-
接地气
首先,你得有高度的共情能力,能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
其次,目标群体的兴趣点、话语体系和思维模式需要频繁、密集地观察和体会才能掌握。
一句粗言以蔽之,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了醉鬼说胡话。 -
框架化需要精准定位读者。
怎样区分读者呢?
平行读者的差异,宽口径与窄口径的差异。
首先,我们面临平行但不同的读者时,写作要根据读者的敏感区间进行差异化展现。
其次,我们要考虑读者的范围:小同行还是大同行?内行还是外行?专家还是普通人?一篇文章投给宽口径的杂志和专业杂志应该有所差异。
2、提炼
-
好的故事必然有一个深刻的主旨。
优秀的电影总有一些触及哲学层面的思考。
《肖申克的救赎》探讨的是体制化与自Y;
《阿甘正传》则如那句台词一样: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 -
主旨给予情节纵深的层次感,让不同的观众能够各得其所:
表层有趣的桥段,可以娱乐所有人;
但深层的思索可以满足更挑剔的观众。
丰富的层次感如同夹心糖,吃一口,甜几次。
其实,其他领域也有类似的原理。 -
学术故事同样需要凝练的主旨。如果你的研究能用一句有趣且深刻的话概括出来,那么听众更能记住它。
提炼时,主旨要恰当地拔高:首先,要把研究跟更大的主题相关联,以突破一时一地一事的碎片化状态,能够见其大。
其次,不能无限拔高(overselling)。如果无限制地拔高,把什么问题都跟人类前途命运结合起来,那么会适得其反,让人觉得大而无当。
3、剪裁
-
如果把学术写作当成电影制作,那么数据搜集等于取景拍摄,写作行文则是剪辑合成。
-
剪裁的标准决定于文章的主题。
主题从题材产生,它是文章的灵魂,当我们提笔作文的时候,问问自己:究竟为着要说些什么而写这篇文章的呢?
通过手头的材料,我们要说明一种东西,或者要叙述一件事情,或者要提出一个主张,或者要发抒一番感情,
总之,当作者决定了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文章的主题也就存在了。
题材提供主题,主题抉择题材,两者是有着相互的关系的。 -
剪裁的第一个标准是相关。
剪裁的第二个标准是比例感。
剪裁的第三个标准是正当。
剪裁不是曲解,不能故意忽略相反的意见和证据,更不能凭空捏造。否则,讲故事就变成了忽悠和欺骗。 -
原则阐述非常简单,但是要掌握剪裁之妙需要大量练习,这也是只看书不写作,根本无法学会写作的原因。
我们得像雕刻家那样浪费很多石料,像裁缝那样浪费很多布料,才会最终学会剪裁取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