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已为人父母,或即将为人父母,希望读完这篇文章的你有所收获。
家有两岁宝宝,晚上九点,我照例陪着她准备入睡。
小家伙突然不愿躺下,哭喊着要“起来”、“出去玩”。我向她解释白天黑夜的区别,告诉她天黑了需要休息,也没有地方可以玩了。宝宝不听,继续喊着要出去玩。
看来是没玩够,我只能陪她玩、看绘本。两个小时后,一句“睡觉吧”又打开了她哭闹的开关。好吧,我打起精神继续讲故事、唱歌、哄睡……
已经是凌晨一点多了,慢慢让她躺下,不料她坐起来大哭、声嘶力竭地喊着“起来玩”。
压着困意和烦躁,我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柔声说“妈妈抱抱”,她使劲摇头、继续哭喊。
我试着说:“好,不抱不抱,宝宝感觉委屈了是不是?天为什么要黑啊,为什么要睡觉啊?我们还没玩够呢!……太委屈了,太难受了,哭得好累。”
她突然安静下来,轻轻说“妈妈抱抱”,我心疼地抱过来、轻拍她的背:“哭累了哭累了”,她也跟着说“哭累”,竟然不再哭喊,很快就睡着了。
我暗自庆幸没有情绪失控的同时,也在惊讶,这么小的孩子,竟能快速感受到了我的共情。
原来,她的哭闹其实只是渴望妈妈了解她的内心。
我顿悟:再小的孩子,也是独立的人。每个人都需要真的被看见、被理解。
当幼小的宝宝开始会观察、思考,就意味着他们的内心世界开始丰富,他们也有了各种期待被满足的心理需求。
宝宝们有时崩溃大哭,是因为拿不好勺子、打不开瓶盖的沮丧;有时愤怒地扔玩具,只是因为想碰电源开关被制止了……
孩子的脸是情绪的晴雨表,如果仔细观察,家长很容易就能读懂。
当孩子还不太会表达时,家长可以帮助他们描述各种情绪,帮助他们表述对于一件事的看法。
等他们长大一些,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
孩子“无理取闹”、满地打滚的时候,忍住将要脱口而出的呵斥、责骂,尝试弄明白他们为什么闹,背后隐藏的未被满足的需求是什么?
如果是合理的需求,要尽量满足孩子;如果是不能依着他们的事情,要先安抚好孩子的情绪,然后再慢慢解释清楚。
真正尊重与理解孩子,是要与孩子共情,把自己代入孩子的角色,感他们所感,思他们所思;
真正地接纳孩子,也包括接纳他们的负面情绪。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大人们其实也希望自己的负面情绪得到认同。
没有人喜欢自己在难过或者愤怒的时候,有人跳出来阻止你的情绪,并且在旁边一直灌输大道理。
那时候最想听到的也不过是几句真诚的附和,最想看到的是与自己相同的表情。
情绪平复之后,才有理智去思考、分析,进而做出正确的举动。
只是,成年人不再像孩子那样可以大声哭、大胆闹。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藏起自己的负面情绪。
“情绪稳定”逐渐变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这是成人世界的无奈,也是悲哀。
人生不易,童年应是最无忧无虑的时光,请给孩子一个情绪自由的天地吧。
越能准确描述情绪,越能认清自己的内心,长大后就能更好地与自己的情绪共处,也更知道如何处理情绪问题,不至于一味压抑自己。
一个不用经常压抑自己的人,会更容易获得充足的自信。
“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这足够的幸福将是他们一生的宝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