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只担心现代人远离印刷文字和书本。然而什么是真正的阅读,一本接一本读完手边的书,真的比没有读书好吗?”书中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因为这样的疑问最近几年一直困扰着我。
大概是三年前,我对读书这件事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读过的书几乎大多都忘了。小说或许模糊记得一两个精彩情节,比如《基督山伯爵》;甚至连具体的情节和人名都想不起来,只是觉得当时读得很过瘾,比如《三剑客》啥也想不起来了。诗歌,有的当时觉得很美,大约是中学时代读过普希金的诗,彼时内心为之一振,很是感动,如今却一句也想不起来。
前几日,一位朋友说起最近读叶芝的诗,很是喜欢,我也想聊上几句,发现自己空间多年用作签名的叶芝的一句诗,居然只能清楚地回忆起前半句。
而那些哲学类、历史类的书籍,读过之后更是只剩支离破碎的记忆碎片。
实用类的书,大多读时觉得很好啊,却也没有多少收获。
两年前,我发现自己读书真是失败,基本是读了就忘,放下就丢。开始探索读书的方法,看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大受启发。这是一本值得反复读,反复实践的好书。
近来读完《阅读整理学》也是收获颇多。
尽管这本书封底的文案写得很诱人,但其实看完之后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与其说这本书是一本如何教人学会阅读的书,不如说是一本理清阅读概念的书。
作者在全书中苦口婆心地告诉读者,如今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教人阅读的方式有问题,对阅读的理解本身存在大量误解。因此书名中的“整理学”三字很是贴近。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现在的阅读方式普遍存在什么问题,为何为产生这样的问题。阅读的分类,这些分类的必要性和原因。分析不同的书籍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获得阅读的进阶,真正通过阅读获取未知的知识。
详细说来,作者认为现在的出版业及大众传播迎合肤浅的阅读,而读者自我放纵于享受阅读已知知识的快感,缺乏通过阅读获取未知知识的能力。
作者重新审视了素读(“不解其意”的阅读,比如儿时不明白唐诗的意思,而大量朗读和背诵)、用耳阅读(沉浸式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特别强调阅读要分为α型阅读(阅读已知知识)和β型阅读(阅读未知知识),尤其是后者的重要性。
最喜欢的部分
最喜欢作者对阅读类型的区分和对轻松阅读流行成风地批判。因为我就是一度沉迷于阅读的快感之中,喜欢阅读各种轻松有趣的读物,造成自己读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知识的假象。结果就是当时很满足,过后几乎没有留下有用价值的知识。更糟糕的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没有搭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读书不是一件易事,但是一件有创造性的事
现在社会的快节奏和压力,让人总是想看一本书、听一个微课就能有很大的收获,最直接的就是升职加薪。其实绝大部分人心里清楚,事情没那么简单,但总还是忍不住寄希望于就是这么简单。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毛病,书单总是越列越长,读过的却不多,有收获的却更少。可总是忍不住去添加新的书名。
至少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着急也没用,读书要有收获,需要反复读,甚至对有些内容“有必要花费长久的时间用心等待”理解。
特别是学习实践性的内容,更需要耐心练习,为了提高阅读速度,我从去年11月份开始尝试指读法,小半年过去了,现在的阅读速度终于有了一点点提高。
“作者生出作品,读者创造古典。阅读绝对具有创造力,凡事不能晋升为古典的东西,就会消失。”读书居然是一件有创造性的事,这是作者刷新我的另一个观点。
不把作者摆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读起来应该更有收获吧。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尽管作者反对轻松的阅读,但是作者的写法确是非常地平易近人,深入浅出。这本书的结构简单,但是论述条例非常清晰,而且有大量的很贴切的例子。确实整本书更像是一篇论文,论说作者的观点,但因为作者的刻意处理,读来确实轻松有趣的。
这样的写作方法是值得一再琢磨和学习的。
最后分享书中的一段文字,希望热爱阅读和学习的人能有所收获:
我们有必要再度检讨自己的读书方法。就此我也要再度强调β型阅读的重要性。特别是几何抽象的阅读方法潜藏着能变成“发现”的可能。这种可能性和新知识的世界就联结在一起。
通过一个又一个读者的笔,古典诞生了。为达到这种目标,应该用什么阅读方法?我认为只要是还在从事阅读的人,都必须关心这件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