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国士无双
![](https://img.haomeiwen.com/i6815971/49bb40ca6b3661ce.jpg)
国士无双一词原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但是我们今天不讲韩信,讲一讲明朝的无双国士——于谦.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少家贫,有大志。永乐十九年进士,时年23岁。
宣宗(朱瞻基)元年,于谦时任御史一职。汉王朱高煦因不满朱棣立朱高炽为帝,在朱高炽死后、宣宗继位后发动叛乱,意图篡权夺位再上演一番靖难之变,但是朱高煦不如他爹,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宣宗亲征后更史不堪一击出城投降,此时的于谦受命斥责朱高煦,因正言厉色骂得朱高煦伏地战栗而受宣宗赏识,史载:“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此后,于谦巡按江西,历任河南、山西巡抚。所到之处均以平反冤狱、整顿吏治为要,明史记载:“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在官九年,迁左侍郎,食二品俸。”
及至宣宗驾崩,英宗(朱祁镇)继位,是为正统。正统初年,朝廷有三杨主政,整个国家还是一派政通人和,于谦所奏,朝上夕可。但是随着三杨相继去世,英宗宠信奸佞,太监王振专擅弄权,百官争相向其献媚。于谦是何等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于是王振秉承非我族类铲除之的重大方针,指使狗腿子诬陷于谦: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坐了三个月的牢后左迁为大理寺少卿后囚于山西。山西、河南两省的吏民闻讯后纷纷上书请求将于谦留任。于是于谦历任河南、山西巡抚前后十九年,于正统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被召回京。
正统十四年,也先大举进犯,王振这个狗腿子极力鼓动英宗亲征,加之英宗智商感人,被王振忽悠的一愣一愣的,完全不顾群臣劝谏(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另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硬是在几天之内拉起了二十多万大军(号称五十万),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开赴关外。而这次的出征不同于此前永乐的出征,这次出征这个奇葩英宗将大明王朝二十余万精锐及一百多位朝廷精英悉数损失殆尽,其中就包含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文武百官。此处的邝埜便是于谦的上司,此前于谦请求随军出征,被邝埜留下主理兵部事宜,也正是这个决定最终挽救了大明。
从出征到全军覆没,整个过程不过一个月而已,细节就不提了,总之就是很无脑,很气愤,编剧都不敢这么编。之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土木堡惨败,大明二十余万精锐与一百多位大臣全部葬身土木堡,英宗也被瓦剌所俘(活该)。可以说,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 国本随之动摇,大明从此由盛转衰。而随之而来的就是那场大名鼎鼎的“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又称京师保卫战,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攻打明朝首都北京,明朝名臣于谦领导的一场保家卫国、气壮山河的首都保卫战。
此前英宗被俘、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回北京,举国震惊,人心惶惶,不知所措,史载:“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此时的皇权代理人——郕王(英宗异母弟),命群臣商议对策。其中有位叫徐珵的人言星象有变,当南迁,于是很多大臣附议南迁,只有于谦正言厉色:“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于是郕王采用了于谦的建议,并将守城之事全权委托于谦操办,于谦就此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传奇、最光辉的时刻。
大家都知道,此时的北京不过是一个空壳子,用来拱卫京师的三十万大军其中二十余万已陷土木堡,所剩疲卒不足十万,人心思变,史云:“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于谦急调两京(南京、北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此经画部署,人心稍安。这里面还有个小插曲,廷臣上书要求将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抄家灭族,但是王振的同党,时任锦衣卫的马顺竟然当廷斥责言官,给事中王竑很是气愤竟当廷击打马顺,搞笑的是在场的廷臣也都一拥而上对马顺撕咬一番,马顺就这样被活活打死(活该),此时的郕王吓得不知所措想溜之大吉,这个场景很恐怖啊,皇帝一走,门外的锦衣卫就会立刻冲进来击杀闹事的诸廷臣,紧要关头又是于谦挺身而出,史载:“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且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这事儿才算了。事后吏部尚书王直拉着于谦的手感叹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于是上下皆服。
及至十月,也先裹挟英宗经紫荆关入关进抵北京城郊。兵临城下,大将石亨建议收兵入城固守城池。于谦则认为不能示弱长他人志气,他命二十二万大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在城下与之决战,史载:都督陶瑾安定门,广宁伯刘安东直门,武进伯朱瑛朝阳门,都督刘聚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阜成门,都指挥李端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崇文门,都指挥汤节宣武门,而谦自与石亨率副总兵范广、武兴陈德胜门外,当也先。德胜门作为皇城北面的门户,也先进攻北京首当其冲就是德胜门,于谦身先士卒率重兵守卫德胜门令世人倾佩。(旧时的北京城墙共分九门,分别为北面的德胜门、安定门;东面的东直门、朝阳门;南面的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西面的西直门、阜成门,现今的北京九门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只能从地铁上听到“西直门到了、崇文门到了……”。)
于谦颁布完命令后将兵部诸事都委托给了侍郎吴宁,并下令部队列阵九门之外,关闭九门,亲自督战。同时下令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这是一条不归路,没有后退的可能,所有人都只有两种可能:死或者是进攻。于是将士知必死,皆用命。
十月十一日瓦剌逼近北京,屯兵于西直门以西,于谦派兵迎击于彰义门,初战告捷。十月十二日喜宁(宵小)献计也先将英宗挟持至德胜门:要求大明接驾英宗,假意送还英宗实则将英宗作为人质逼迫大明。于谦不为所动,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主张粉碎了也先的阴谋。 也先见计未奏效,于是集全力进攻德胜门,久攻未下(也不看看守城的是谁),败走。转攻力量薄弱的西直门。西直门守军都督孙镗率军迎战,打败也先先头部队,但是也先增兵不断,孙镗力战不支退至城下,要求开城门退入城内,但是把守城头的给事中程信严令不准开门(在城墙上呐喊助威)。孙镗无法只能死战,后明军从彰义门、德胜门抽兵增援,共退之。
到了十月十四日,瓦剌又改攻彰义门,被于谦的援军及当地居民的砖头拍回去了。也先见各门久攻不下,且自己的中路军在居庸关战局也不理想,又闻各路勤王军将至,恐断了自己的后路,于是在十月十五日带着英宗夜奔良乡西去。于谦命人乘胜追击,也先一路狂奔,于十月十七日撤出紫荆关退往关外,并于十月二十日遣使来京议和。至此,明军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战后论功行赏,于谦加太子少保,总领军务,谦以使国家兵临城下是卿大夫之耻为由固辞,上不允,乃受。
战后也先多次假意议和,都被于谦识破,并最终于景泰元年八月,也先无条件将北狩(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分明是被俘虏了美其名曰北狩)一年的英宗送还,南归的英宗被他弟弟(新一任皇帝景泰帝)囚于南宫,称上皇。就这样堪堪过了几年,景泰八年景泰帝病笃,石亨、曹吉祥为一己私利发动夺门之变,拥立英宗复辟,史称南宫复辟。南宫复辟后于谦被以谋逆罪冤杀,一些宵小之辈诬陷于谦将迎立襄王的儿子为景泰帝的继任者,犯大忌(明史:英宗尚犹豫曰:“于谦实有功。”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帝意遂决。),于景泰八年正月二十三日,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天下冤之,未忍溯想。
纵观整个明朝,没有哪个臣子能与之比肩,即便是后来的王阳明、张居正亦是不能。江山苍黄,于谦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守一城而捍天下立下不世功勋,本应享太庙以诏天下,可惜历史总是不同你讲道理的,凡为皇权所不容者唯死而已,岳飞如是,于谦如是。寥寥数语难书功绩,浩浩史海自有定论。于谦就如他的诗作一般:“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