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局总是令人唏嘘不已……
闹的沸沸扬扬的“热点”终于有了解决,单从结果上看相信绝大多数人是不满意的。
事实是“不满意”又能怎么样,总之,结局已定,也就这样收场了,在没有其他“因素”,结局也就是如此了……
什么是“其他”因素,最近的一次的“其他”因素,莫过于“2019年的武汉”,但很可惜,那名医生已经离世,即便被“追认”了,又能如何?
此次事件的“当事人”会因为“结局”如此用“生命”证其清白吗?相信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他也是“人”。
人,就会“识时务”,人,就会“趋利避害”,因为这就是人性。当然,也有人不是这样,通常这样的人被绝大多数人称之为“异类”。
一个人,不会轻易的去做“异类”,因为这样的人是无法生存下去的,这是从“原始人”就保留下来的基因,是经历了几千万年的更迭留下的,并非是想改变就能够改变的。
从中学到了什么?有感受到了什么?最大的“感受”就是——听话-
如同孩子面对家长一样,如果不听话的结果是一样的。那种“我为了你好,而麻烦你埋单,最终我‘受益’”的结果就是如此。从专业角度来看,依旧是“人”的“控制欲”。
即便如此又能如何?结果已经这样了,认有谁也“翻”不过来,哪怕“不相信”,不相信又能如何?会因为“不相信”去“翻案”吗?不可能。
单纯的就事情本身而言——事实清楚、清晰,但最后因为“人”不对,也就同样的将“事情”一带而过了……
想起了两本书《升维》、《这是真的吗?》
《升维》中一个重要的观点——解决问题的办法永远不在于问题本身,单就解决问题本身,办法只会带来新的问题,而要上升到一个“维度”,将问题不在成为问题。
《这是真的吗?》的一个叙述说——叫作针对人身的论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辩论,往往不是辩论事情的是非对错,我们是直接判断“这个人是个坏人”,我们只需要给他贴上一个标签,就可以忽略他的言论。只要你给这个人贴一个标签,他所说的话就变得不重要了。为什么对对方的道德、品性进行攻击,会是一个有效的争吵的方法呢?因为它可以使得我们轻视对手,就是一个人说的话,随着这个人出了事,可能是他做了一些不那么道德的事,或者这个人有一些糟糕的社会标签,那我们就不用再听他的话了。我们只需要给他贴一个负面标签,这一类人的话我们都不用再听了。我相信这招可能很多人都用过,比如“不要理他,他是个神经病”。就这样,一个标签贴过去,这个人的话就已经不重要了。或者“那个人什么都反对,反正他一贯都反对,所以不要听他的”,你看,贴一个标签就结束了。
看似“高明”的解决办法,其实书中都有,而更多的人,甚至绝大多数人依旧看到的是“事情”本身是什么样子,而并没有看到“本质”是什么。
这阵风已经“刮”过去了,最直观的“认识”就是——这以后就是一个“标准”或者“处理”问题的“模板”。一旦有“类似”的事情“根据经验”处理即可。
突然想起一个很经典的话——“与其被生活xxoo,倒不如安然享受”。
结合实际,其实就是放出一个信号——听话!如果不听话,这就是最好的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