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来于实践。道德经是道家理论,来自于道家实践。
道家有什么实践
道家实践主要是“捉鬼”与“练丹”,捉鬼都知道,就是,手拿桃木剑,画符,念咒---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练丹分两种:练外丹,练内丹。
练外丹就是弄一些金属练成丹丸,说是吃了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实际是一些人吃了长生不老羽化成鬼了。
练内丹就是练气功,道家叫丹道。
道德经就来自“练内丹”与易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和黄帝内经的辩证阴阳。
黄帝外经说:外不扰形于事,内无思虑之患。道德经说:多说数穷不如守中。吕洞宾的百字碑说:养气忘言守制心为无为。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入静以后,黄帝外经说:恍恍惚惚其中有物。道德经说: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什么意思呢?
就是入静以后,大脑什么也不想了,大脑细胞被强行抑制,人就进入睡眠或半睡眠状态,就开始做梦。所以恍兮惚兮恍恍惚惚,其中有物。
古人不知道做梦是怎么回事,就把梦见的事情当成真的。所以道德经就说“无”与“有”同时出现。于是就有了“无为无所不为”这个“真理”。就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就什么都有了,什么都成功了”。
于是,道德经把这个“真理”运用于社会,就什么也不用做,什么也不用想,就大同社会了。---叫理论联系实际。
之就是道家的梦。
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此其道生。黄帝内经把阴阳叫作道,把练丹叫道。与道家是一脉相承。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是把阴阳叫作道。道家的服装上有个阴阳,作为道家标志。
一切都说明,道家把阴阳叫道,理论上来源于黄帝内经与易经,实践上来源于练丹。阴阳同出来源于练丹的梦,恒也来源于梦的内容变化。
无为无所不为成为道家名言。庄子有:亡为亡所不为。吕洞宾有为不为。(无为与无所不为是一个阴阳。)
道、阴阳、为、不为、无所不为是理论与实践---梦得出的理论,成为道德经的理论中心
需要说明的是,道就是阴阳,之是与黄帝内经易经的共同点。不同的是,黄帝内经的阴阳与易经的阴阳是辩证的阴阳,道德经的阴阳是形而上学机械的阴阳。道德经的第一章就明确说明,阴阳是同出、恒也。
确切的说,在那个时候,有老子的认识就不错了。毕竟道德经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黄帝与文王是帝王,老子只是一个图书管理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