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27:孔子时代的世界(500–300 BC

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27:孔子时代的世界(500–300 BC

作者: 胡爸爸的通识课 | 来源:发表于2020-02-06 15:20 被阅读0次

大约在1800年,英国的埃尔金勋爵从雅典帕台农神庙取走了一些雕塑,并于几年后在伦敦公开展览。第一次看见希腊雕塑的西欧人无不被这些栩栩如生的美丽作品所征服。但在今天,这些被称为埃尔金大理石雕的藏品,更多时候不是作为艺术品被欣赏,而是成为政治争端的焦点。 

提到大英博物馆中的帕台农神庙雕塑,人们更关心的问题是:它们应该在伦敦还是在雅典?希腊政府坚称它们应该回归雅典,而大英博物馆的理事们认为,作为博物馆重要藏品,它们已成为世界文化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留在伦敦。

辩论十分激烈,人们各执一词。但今天我想暂时搁置争议,仔细观看其中的一幅雕像,探寻它在当年的雕刻者,以及那时候雅典人眼中的意义。

帕台农神庙呈现了雅典人的宇宙:这里有神、英雄、凡人,神话和日常生活的场景错综交织,共同构成了这些人世间最动人的雕像。它们是如此深入人心,深深融入了欧洲人的思维,很少有人想象它们刚刚问世时所代表的意义、所形成的影响。对当时的雅典人而言,这些雕像代表着一种崭新的视觉语言,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赋予他们全新的意义。雅典大学古典考古教授奥嘉-帕拉吉亚说:

“这种全新风格是在人体、人体运动和服装之间创造新的平衡……寻求人体的完美比例,这是从前没有过的。所谓新古典风格的关键词是和谐与平衡——这就是帕台农神庙雕塑散发持久魅力的原因所在,基于这种理念的创作确实有着永恒的美。”

这些雕像创作于特殊时期,因而也有着特殊的创作目的。

帕台农神庙是一座专门为女神雅典娜修建的神庙。帕台农(Parthenon)的词源是Parthenos,意思是处女,在希腊神话中放在被视为处女的女神名字后面,最有名的就是Athena Parthenos, 童贞雅典娜女神。帕台农神庙建于雅典市中心的岩石城堡——卫城之上。它的中央大厅里有雅典娜的巨型雕像,用黄金和象牙制成。神庙内外遍布着石雕。

建于卫城之上的帕台农神庙

帕台农神庙是一座立方形的建筑,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现在只剩下断壁残垣,唯有46根大理石柱还坚强的耸立着。

当年的帕台农神庙可能是这个样子

在46根柱子的上方,环绕整个建筑的是92幅浮雕。像神庙中其他雕塑一样,这些浮雕原本也是彩绘的,有着艳丽的红、蓝、金色,如今,颜色早随着岁月褪去。我选择了其中一幅浮雕,通过它走进公元前440年的雅典。

帕台农神庙浮雕:半马人和拉庇泰人,大理石,公元前440年

环绕神庙的浮雕所讲述的故事都与战争有关,奥林匹亚众神与巨人的战争,雅典人与亚马孙女战士的战争,以及这块浮雕讲述的半马人与拉庇泰人的战争。半马人是希腊神话中半人半马的怪物,拉庇泰人则是传说中的希腊民族。浮雕中的人像高约1.2米,表现了半马人正在攻击拉庇泰人。据传说,在拉庇泰国王的婚宴上,喝醉了的半马人试图抢走新娘,强奸拉庇泰妇女,于是战斗爆发了,最终拉庇泰人打败了半马人。

这块浮雕生动表现了战斗场面:半马人打倒了一个拉庇泰人,正扬起前蹄想要再踏上一脚。如同众多帕台农浮雕一样,这块浮雕也已损毁,我们看不到在地上挣扎的拉庇泰人的表情,也看不到半马人凶狠的眼神,但这无损于浮雕的动人魅力。我们好奇的是:浮雕上的图案到底想表现什么?我们怎样从中了解当时的雅典城邦?

这些浮雕是在通过神话来讲述现实发生的英雄史诗。在雕刻者父辈那一代,雅典是众多相互竞争的城邦国家之一,而当波斯人入侵希腊时,这些希腊城邦在战争压力下结成了联盟。 因此,浮雕中描绘的希腊人与半人马之间的战斗,实际上代表了希腊人和波斯人之间的真实战争。 剑桥古典者玛丽-比尔德解释了这些雕塑对于当时雅典人的意义:

“古希腊人总是从争斗的角度看待事物——非输既赢,因为这样一种冲突性的社会,以及雅典人给自己的定位,他们会把敌人或自己以外的其他人视作‘非人’。你在帕台农浮雕上看到的就是雅典人眼中的敌人,在雅典人看来,史诗般的战役是为了确保文明秩序。他们不愿生活在半马人的世界,他们要生活在希腊人的世界,雅典人的世界。”

雅典人心目中的半马人的世界不光指波斯,还包括与其竞争的其他希腊城邦,尤其是斯巴达,他们之间常年处于战争状态。浮雕所表现的与半马人的战斗,代表了雅典人观点中为捍卫文明而发生的一切战争。理性的文明人必须与野蛮的非理性民族抗争。

像这样将对手非人化是危险的,但如果你要发动一场战争,这是极好的动员口号——想要避免混乱,就要用理性去压制野蛮。

但我之所以选择这块浮雕,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痛苦的视角——短期来看,理性未必总是占据上风,为了保卫文明城邦,公民要付出自己的生命。而这,正是令这块浮雕成为不朽杰作的关键所在——垂死挣扎的躯体、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野蛮的半马人赢得了战争吗?不,因为描绘这一切的是雅典人的艺术家。浮雕似乎想表达这样一种观念:长远来看,唯有理性和智慧才是永恒的,战争的胜利不仅是政治的成功,胜利也属于艺术和智慧。

以上是雅典人的视角,那么其他希腊城邦是如何看待帕台农神庙的?你或许认为,既然称作神庙,一定是祭祀和祈祷的地方,但实际上这里是雅典人的金库,希波战争所需的军费即来源于此。但随着雅典成为希波战争中希腊联军的领袖,这个不断壮大的海上帝国迫使其他城邦成为它的属国,军费逐渐变成了向其他城邦收取的保护费。玛丽-比尔德教授告诉我们帕台农神庙在其他城邦眼中的形象:

“对其他城邦的人来说,他们恨不得冲着帕台农神庙啐上一口,或蹬一脚。如果你属于某个雅典的附属城邦,神庙就是你附属于雅典的标志。其实在神庙修建的时候,雅典城内也有强烈的反对声音,他们认为不应该如此挥霍,还认为神庙会把雅典打扮的像个妓女。这个说法让我们十分困惑——今天帕台农神庙的浮雕已经成为古典美的象征,能否欣赏她们成为是否具有艺术鉴赏力的试金石,竟然有人把她们视为粗俗、淫荡的形象,这太令人意外和沮丧了。但当时的一些雅典人确实是这样认为的。”

帕台农神庙还有一个十分独特的地方,就是它在漫长的2000多年历史中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身份。它作为童贞女神雅典娜的神庙延续了一千年,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之后,它在中世纪近千年历史中,一直是童贞圣母玛利亚的教堂。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于15世纪占领雅典,将它改为穆斯林清真寺。18世纪晚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渐渐衰落,在与威尼斯人的战争中,土耳其人把卫城作为要塞,帕台农神庙被用作弹药库,结果威尼斯人的一发炮弹令神庙成为废墟。在1820-1830年代,希腊人赢得了独立,他们的欧洲盟国给他们安排了一位德国皇帝,这个新国家急需明确自己的身份定位。来自雅典大学的奥嘉-帕拉吉亚教授说:

“希腊在1830年代获得了新生,新国王来自巴伐利亚,德国人决定重建伯里克利的雅典。 我认为,这开启了新希腊对帕台农神庙的长期认同。我们从1834年开始重建帕台农,我相信这永远不会结束! 我们将不断恢复和重新定义作为希腊象征的帕台农神庙。 因此,德国人在1834年播下的种子真的非常重要。”

于是,在1830年代,这座伟大的建筑又获得了另一种意义。它不再是一个古老城市的自我认知,而成为一个新的现代国家的象征。通过陈列在大英博物馆的帕台农浮雕,帕台农对希腊文明的象征意义更是被欧洲人广为熟知。

关于近代欧洲历史最引人注目的事情之一,是很多国家都希望通过历史上某一个特定时期,来定义和加强现代的国家认同。比如在最近一百多年里,越来越多的爱尔兰人,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都把自己视为一度曾十分兴盛的北欧民族的后代。这些北欧民族活跃的时期,正是雅典人修建帕台农神庙的时代。而这些欧洲人,正是雅典人眼中的野蛮人——我们下一期节目的主人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27:孔子时代的世界(500–300 BC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ccu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