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大家一定不陌生,它曾一度被认为有利于体重减轻,改善心脏代谢风险。而近日,美国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的一项新的研究数据将这一结论彻底推翻:总体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和预期寿命之间存在着U形关联。
也就是说:
低碳水化合物(<40%)和高碳水化合物(> 70%)的饮食与死亡率增加有关,而摄入中度的碳水化合物(50%~55%)的饮食死亡风险最低。
具体而言:
从50岁开始,中度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平均预期剩余寿命为33岁,比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极低的人群(29岁)长4年,比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极高的人(32岁)长1年。
原来,饮食也讲求中庸之道!
该研究于近日以“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and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为题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The Lancet Public Health上。
开始时,来自美国四个社区的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15428名45~64岁成年人被纳入了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ARIC)队列研究,填写了膳食调查问卷。
而后,研究人员结合了来自北美、欧洲和亚洲国家的432179人的数据的8个前瞻性队列进行了荟萃分析。
在校正了年龄、性别、种族、总能量摄入量、教育、运动、收入水平、吸烟和糖尿病等影响因素后,随访25年。最终,ARIC队列中有6283人死亡,所有队列研究中有40 181人死亡。
研究人员发现:
食用更多的动物性蛋白质,用牛肉、羊肉、猪肉、鸡肉和奶酪代替碳水化合物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与之相反,从蔬菜、豆类和坚果等食物中摄取植物性蛋白质代替碳水化合物与死亡风险降低有关。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何以缩短寿命?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性关联,而不是因果关系。 研究人员推测西式饮食在限制碳水化合物的同时,蔬菜、水果和谷物的摄入量也随之减少,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增加。而这些会刺激炎症通路、生物老化和氧化应激,这可能是导致死亡风险增加的一个因素。
至于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它们往往含有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但也可能导致长期高血糖负荷和更差的代谢结果。
作为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碳水化合物摄入研究,该研究让饮食和健康之间的关系日益明朗。其实,小编觉得,美绝非只有一种,环肥燕瘦皆为美,不必刻意去追求瘦弱的体型,你们觉得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