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几点感悟〈2〉

几点感悟〈2〉

作者: 霞光一束 | 来源:发表于2019-09-26 21:12 被阅读0次

            回想昨天听的那节课,觉得还有些感悟想记录一下:

            丹辉在讲《水调歌头》时,借鉴了余映潮老师的课堂实录。她在分析苏轼的写作目的时,借助一个“兼”字引出了苏轼政治失意渴望回归朝廷之意。她把“朝廷”代入“天上宫阙”,把“密州”代入“人间”,这样分析,的确有些道理,我却不太苟同。

            这么多年,对这首词我是颇为喜欢的。对苏轼这位诗人,我也是特别欣赏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零七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渺,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

          我一直的理解就是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首词正表现了苏轼的超凡脱俗,是他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体现。

      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

          “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来就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这是我比较推崇的理解 。苏轼一生不断被贬,仕途极不得志。好在他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总能找到笑对生活的理由。所以才有“东坡肉”等等美食,才有那么多逸闻趣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就算在人生极为不如意之时,他也能够自我排遣。

              我没有觉得他厌恶官场,但也从未认为他会在中秋月圆之夜怀念弟弟子由时,看到月亮想着回归朝廷。我觉得那样就不是我心目中的苏轼了。

            余映潮是语文界的泰斗级人物,我对他是无比的崇敬。不过,这并不代表我把他奉为神明。因为诗歌,我向来以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我一直觉得读诗,重要的不是诗人写什么,而是自己读出什么。所以,我愿意一直理解为“天上宫阙”是他烦闷之际萌发“出世”的一种冲动,“人间”是他被虐了千百遍依然如初恋去热爱的生活。

            既然世界不尽如人意,那就“诗酒趁年华”。也只有苏轼这样豁达旷达之人才能把失意人生活出诗意无限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几点感悟〈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cdn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