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公司领导组织了一个看电影的团建活动,要求各位同事带着严肃而活泼的气氛认真看电影,之后分享观后感。
两个小时之后,同事的感想五花八门,但中心点都没有脱离职场,正如领导期望的那样。最后领导做了个总结,完全曲解了电影的同时还暗暗(明晃晃)地Diss了最近与他意见不和的同事,我才恍然大悟这次团建的真正目的。
或许,每一个电影,每一本书大家的感想都不相同,但总有人会把它曲解成别人想要的意思。在现实面前,真实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请忽略上面的小插曲,作为一个感性的记录者,我还是要记录下一些感想。
5月初,开始读《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终于在5月下旬的这个周末把两本书读完。这两本应该属于畅销书类别,大多数人应该都读过,没读过的推荐去读,毕竟,读完后多少会提升一个人的认知。
在前面的读后感中我曾说过记忆力不太好,所以近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还能留在脑子里的东西,大概就是真实的感想吧。
1、《人类简史》
事实上,书中提到的人类进化的整个过程以及经历的各项革命细节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有些话始终在脑子里萦绕。尤其是那句:“大多数有钱人之所以有钱,只是因为他出生在有钱的家庭,而大多数穷人一辈子没钱,也就是因为他出生在贫穷的家庭而已。”
这句话虽然有点像为贫穷找了个卓越的借口,但不否认它揭露了事实。
当然,上边的那句话可以当作一个玩笑。我所想要表达的,还是对于人类现代社会的感想。
科学革命之后,大部分人类开始脱离自然,活在密集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中,多数人每天与电子科技产品及数字打交道,融入资本主义游戏的角色里。
就像书中说的:“年轻大学毕业生投身大企业,从事各种劳心劳力的工作,发誓要努力赚钱,好在35岁就退休,去从事他们真正有兴趣的事业。但等到他们到了35岁,却发现自己背着巨额贷款,要付子女的学费,要养在高级住宅区的豪宅,每家得有两部车,而且觉得生活里不能没有高级红酒和去国外的假期。他们该怎么做?他们会放下一切,回去野外采果子挖树根吗?当然不可能,而是加倍努力,继续把自己累到半死。”
这句话描述了多数人一生的现状。为了得到更多,不得不付出更多。就好像每个人都想实现财务自由,但兢兢业业一生,也没有多少人真正获得了自由。
现实生活快节奏的步调是过去的10倍,但快乐却远比10倍要少得多。
个人觉得,现实世界是资本主义精心策划的一场骗局,用一场虚拟的数字游戏左右着大多数人的命运。
在这场游戏中,多数人忙忙碌碌,焦虑不安,早前那些悠闲自在的日子却成了奢侈品。
上周去看了《超时空同居》,里面有一个画面是将1999年与2018年的生活进行对比,其中一个明显的差异是,世界变拥堵了,科技更进步了,但人类的那种最淳朴的民风,却再难见到了。
人类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也许被AI取代,也许与AI结合化作超人都未可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快乐再难得。
这种快乐,与沉浸在游戏或综艺中所获得的短暂快乐不一样。
2、《未来简史》
个人觉得,《未来简史》和《人类简史》比起来稍逊色,这一点主要是在主观体验上。
未来依旧脱离不了人类,也算是人类的续写。毕竟,书是从人类的角度出发。
人工智能,基因,大数据这些都是当下研究的课题。可是每一项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无疑,社会只会拼命的寻求发展,不会考虑太多。即便考虑到了,也不会放弃对未来的探索。毕竟,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当下最火的词莫过于区块链,我对这个东西并不是很了解,但从周围人来看,人人都表现的像个专家。
这本书里也有一句个人比较喜欢的话:“和平的时候,全世界大概有九成的人,过的大概都是邪恶而商业化的生活,愚蠢、自私、奢侈、执着于鸡毛蒜皮的小事。”
这句话几乎说出了我的心声。
当今世界总给人一种产业过剩的感觉,大大小小的公司,数不清的事业单位,丢不完的垃圾和吃不尽的剩饭。边呼吁环保,边破坏环境,边节俭边浪费,这与边作死和边养生倒是有些相似。
世界什么时候变成这副德行了?表面上越来越好,内里却越来越腐烂。
大量的垃圾倒入海洋、频繁的火山爆发、时不时崛起的病毒以及那些大大小小密密麻麻暗地里的行动。谁也不会知道世界什么时候来个大洗牌,就像恐龙灭绝那样,人类覆灭。
其实,地球是不会在意的。因为你破不破坏,它就在那里。但活在上面的人类可就没那么幸运了。
或许有人会说:没关系,反正不会来的这么快。就算像电影中演的那样地球毁灭也要等到若干年后。
但谁知道呢?
无论生态系统中哪一个小环节忽然出现问题,人类也就垮了。姑且自求多福吧。
以前在一本书(可能就是《人类简史》)上看到过:生活的意义在于传承。
刚开始有些不懂,自私地想,我不喜欢这个世界,不想要后代将生命传承下去。直到昨晚二刷《无问西东》才明白:传承的意义不在于生命,而是一种美好的能量和爱。
愿有生之年,人人都能传递一些好的东西,多一点真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