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
(宋)许及之
每逢端午献玉身
一份真情一寸心
可口非因香味美
身有正气誉乾坤
又是一年端阳日。2018年5月15日,蒿芝小学师生及家长欢聚校园二号教学楼前的活动场地上,共享粽香,感悟传统佳节。 活动现场无限魅力,更深刻体会我校所处地域“农耕”文化传承链接的重要。
“农耕”文明的和谐、互助、快乐的情感氛围,将师生和家长的关注融为一体。
校长曾慧亲临现场,参与活动,对活动给与充分肯定,并与家长和师生进行交流,感受教育寓于活动的道理,润物无声,为家校共育找到细节张力。
活动得到学校各行政部门和相关教师重视,教师、学生、家长互相学习,共同体验,体现了“农耕文明”共享、互助的思想精华。
小活动,大教育。正是蒿芝小学“博物耕耘,涵养品格”的办学理念的体现。
参加活动的全体学生,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为家长和教师的温情陪伴而幸福。
又一次体现了学校办学愿景:“办一所温情的新优质学校”的“温情”思想。
把大教育做成小故事。
借传统节日扬中华文明,依文化活动续“农耕”和谐。
相关链接(来自百度词条)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船与食粽子等。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龙日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扒龙船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图腾祭祀的一种活动,后逐渐传播开并形成习俗。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百越地区(即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古代百越地区在端午日有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族图腾祭祀的习俗。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据传也是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起源于南方百越,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现今的端午节文化。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将中国的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习俗
食粽、佩香囊、赛龙舟、悬钟馗像、悬艾、挂荷包、栓五色丝线、点雄黄酒等。
端午诗歌
端午三首
宋 · 赵蕃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
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端午日
唐 ·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歌
唐 · 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