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佐藤学,译者:钟启泉,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迷惘的教师、儿童和家长们一直在探索着:究竟该相信什么、该改革什么,才能构筑更幸福的社会、创造更幸福的学校生活、为儿童准备更幸福的未来。
在这句话中,出现最多的词是“幸福”,看来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未来的终极目标都是幸福。
绪论 改革的愿景
一、改革的前提
所谓的“优质学校”是怎样的学校呢?学校改革的目的何在呢?是否仅仅是比别的学校更能“上好课”而已?当然不是!
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2.教育活动应当从“承担”起步。
学校未能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的第一个原因,是谁也没有承担起这种责任。
谁应当承担起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的责任?
班主任教师承担一定责任,校长才是责任中心。
第二个原因,是想单靠教师来实现改革。
学生是最值得信赖的改革伙伴,他们往往会先于教师在课堂里构筑“合作学习”的关系,发挥着他们支撑教师课堂改革的作用。
刚刚读到这里,忽然想到,我在教学中尽管说着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但是,一切还是在我的指挥之下,并没有关注学生作为学习“主角”的作用和责任。
就拿学生的预习作业来说,好像在多年的教学中,已经忽略预习的作用了。预习是非常重要的,节省课堂时间,养成好的习惯。比如预习要求标上小节号,并抄写生字词,注音。注音要学会查字典,单字、双字要求注音,成语要求写意思。多音字要求标注。
然后在课堂上,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任务,比如一部分学生完成注音,一部分学生完成写生字,一部分学生完成成语解释或讲成语的前世今生。
而且也不需要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完成,可以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完成,一节课专门学习第一单元的生字词。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纠错的过程,可以打印学案,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归纳,教师出示初一年级第一单元试题,关于字音的,学生从试题中寻找出卷者的意图,从中明确应该如何归纳和认识这些重要的字词和成语题,初步带着学生领会出卷者意图。
第二课时就是寻找一个单元课文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认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通过猜测课文编写的内在逻辑关系,寻找阅读敏感点。明确一个单元每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或者侧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来确定教学目标。
或者通过试题,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对哪些语文知识是完全不理解的,或者是需要通过训练达到的,有了学习的目标,学习的立足点就确立起来了。
第三、四、五课时,就是通过精读一篇,略读其他篇的模式,来训练之前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第六课时就到了“学以致用”的环节了,或者根据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学以致用。
最多八课时,就能够结束一个单元,那么,剩下的就带着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
以上与读书没什么关系,仅仅是有感而发,但谁说这样的有感而发,不是改革的起步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