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你的笔,写出你的精彩故事。
写作是训练思维的,写作是教师快速成长的捷径。
一步一步地来,先写豆腐块儿文章,目前没有自己合适的专题可以写的时候,先在公号下方留言,锻炼自己对语言的把握和掌控,小文章在自己公号展现,条件成熟的时候去投稿,管老师提供的途径非常好,先从小范围的
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故事。用自己的话是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教育故事就是素材和资源,独家的一手消息都是在自己的掌控中。尤其是我这个“受挫”的代名词,及时总结一下自己的“受挫”经历也是一笔财富积累。
坚持必有成果,仅仅是时间问题。
这个视频看完之后感觉到有力量,认识到自己现在的努力都是有意义的,因为时间会给出答案。管老师从2002年开始躬耕,提到二十年间自己的突破,前面的积累阶段非常重要,我注意到管老师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县级报刊上是98年,在新教育之前,就是说管老师起步还是比较早的,而且酝酿时间较长。
另一个坚持的理解,就是投稿的时候,管老师提到每周800字,坚持每周一向“王编辑”投稿,坚持二十周必定会有结果,前面几次,编辑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自己在坚持的过程中也会不断打磨,文章内容在不懈坚持中也会积淀自己的特色,编辑自然也会有被打动的一天。
坚定地做到投稿,接受别人的检阅和审查,不能满足于自媒体的点赞。
当下的阶段就是小巴掌的类型,在尊敬的老师公号下方留言超过一百字,感受自己思想的变化过程。
做得好,才能写得好
做得好,非常感动,迫不及待表达出来,自然是能写好的。
如果没有做好,反而是写得好,理解真相的人会说,同时在吹牛皮。
找一个师傅。跟着他做,没有创新,把别人创新出来的东西照着去做,用实践反馈理论,在做一遍的过程中会发现有不一样的地方,那么区别就是自己的事情。
现在找师傅相对容易,因为网络时代,资源丰富,跟自己投缘的风格,确定少量的资源,投入地去学习。比如王崧舟老师所有的作品都拿出来看。
没有创造力,可以做一个优秀的继承人和传承者。没有自己的风格之前,就做到不断地整理,尤其是提到一把小棍儿,拿出来对比就能发现长度是否一样,积累的量到达一定数目,然后才有拎出来比较的可能性。
学习古代书法,都是从临帖出发,临帖就是找师傅的过程。形成自己的风格,就是成为专业的一步。风格在临帖的过程中会逐渐显现的。
疑惑之处
提出三个好的问题。说明自己理解了管老师视频中的观点。
我现在的一个问题是,写作中的锻炼与“刷题”有区别吗?
我承认自己不是天赋型选手,无论写作还是教学。
既然写作无二法门,就是需要不停地去做,去思考,去写,不断提到能力,那么为什么提到数学刷题,那么多人对于“题海”深恶痛绝呢?
学习也是没有捷径的,是大家对题海有什么样的认识,还是对刷题有什么误会吗?
我们所谓的刷题,就是对基础的概念,变式提问,思考。怎么可能机械地照着一个题目去不停咀嚼呢?我的理解中学生会做了一道题目,类似的还会出错,就相当于我听讲座中老师说的轻松,我自己写作文时候还是没有灵感,依然没有做到自己理想的状态,每天下课搜罗课堂上精彩的瞬间还是没有捕捉到呢。即使做题依然是需要带脑袋思考之后才有头绪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