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店铺齐开,人来人往,一街的繁华;夜间,霓虹闪烁,百业兴旺,一街的流光溢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邯郸的邯山大街是全市最繁华的地方,号称邯郸的王府井。
这条百年老街,曾饱经历史风云,是邯郸近、现代历史的缩影。在晚清,1902年京汉铁路修到了邯郸,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使得自汉代以来衰落了千年的邯郸又逐渐繁盛起来,明代修筑的邯郸老城正南与西南,新兴起东西方向的"大马路",即解放后的和平路,同时,与"大马路"交汇,兴建了"邯山大马路",即解放后的邯山大街,在这两条主要街道附近,又新建了以火磨命名的火磨街和新华前街、新华后街、西南庄前街、西南庄后街、土山街、菜市街、煤市街等小街道,为适应邯郸近、现代城市发展,又在邯山北大街向西,建立了电灯公司,也即发电厂,沁河街由此渐成城市街道。一个近、现代城市渐成规模,它成为直南(清代河北省称直隶省)地区最大也是最繁华的都市。
如果说石家庄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那么说,近代邯郸就是因为北京到汉口铁路通了火车而重新兴盛的城市。
清末民初,和平路与邯山街临街两边,建起了两层、三层的青砖楼房,饭店、酒楼、浴池、茶庄、绸布庄、钟表店、杂货店、洋布庄等商业店铺鳞次栉比,这片老城外的新街区,给邯郸这座历史悠久的老城市带来了崭新的气象,而邯山大街与和平路一起,成为邯郸最主要的商业街道。正当新兴的这片街区蓬勃发展时,1937年10月,日寇占领了邯郸,"大马路"被改为"协和大马路",带有了浓厚的殖民色彩,而邯山街被称作"邯山大马路"。1938年,日寇把伪冀南道尹公署由邢台迁到邯郸,伪道尹公暑就建在邯山大街东侧不远处,并在邯山南大街西侧建立了日军伤兵医院与邮电局。
追寻日寇占领邯郸的历史,在邯山大街,可以让我们看到这样一幅图景:这条大街从南至北,分布着伪冀南道尹公署,它统治与奴役着冀南地区30多个县的中国人民;日军伤兵医院(原邯郸四中旧址),为被抗日军民打伤的日军士兵疗伤;日本邮政局(现圣达批发商城),为战时日伪通信服务);公会堂(原邯郸电影院旧址),日伪召集会议的地方;老邯北,日军黑赖部队驻扎的地方;以及老邯北五金交电大楼南侧日本宪兵队,一个残酷审讯与关押抗日军民的地方;日本打蛋厂(现赵都小学院内),是驻邯日寇掠夺邯郸人民的鸡蛋,深加工成蛋粉供日军作战争后勤物资的地方……一条自清末民初新兴的商业街道,成了日寇统治、奴役冀南地区30多县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
一唱雄鸡天下白。1945年10月,邯郸回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手中。伪冀南道尹公署,成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日军伤兵院,成为邯郸历史上第一座现代中学一一晋冀鲁豫边区公立邯郸中学,公会堂成为解放区军民召集会议的地方,老邯北成为刘伯承、邓小平召开大会以及边区军民聚会的地方,日寇建立的邮政局一侧,成为在邯郸诞生的《人民日报》报馆。
少年时代走在这条大街上,邯郸电影院、邯山副食店等多处地方,贩卖烧鸡、瓜子、香烟、水果、馅饼、花生米、水果糖的小贩沿街叫卖,高大建筑物上霓虹闪烁,只看到邯山大街繁华与热闹,不知这条大街的历史,1945年10月以党员学生身份到邯郸中学读书的父亲常常讲起邯山大街的历史,那时我还懵懵懂懂,不知所以然,现在回忆起来,许多往事涌上脑际,不胜感慨。
![](https://img.haomeiwen.com/i4576888/d93d9291013ac554.jpg)
邯山大街被称作"邯郸的小王府井",名不虚传。短短一华里多的街道上,电影院、剧院、百货商店、饭店、副食店、照相馆、杂货店、绸缎庄、茶庄,曲艺厅应有尽有,是每位邯郸人与外地店休闲假日必去的地方。邯山大街上,仅照相馆就有4家,我至今保留着一张用玻璃底版洗印出来的照片,它是我半周岁时,父母抱我在一家民国时期就有的老照相馆照的,听父母说,那天是4月的一个艳阳天,母亲给我戴上父亲刚买不久的一顶八角呢帽和小兜肚,把我抱上小方椅,我只是惊恐地面对着一架用高高的支架架起的大照相机,照相的师傅手拿一串小铃当,反复逗引,才回到照相机后,蒙上内红外黑的蒙镜布,捏下一个橡皮做的小球才拍摄的。那时的照相机体量挺大,木制的支架,木制的机框,长长的皮制伸缩镜头,照一次相换一个镁光灯泡,手工绘制的布景,与布满屋顶的调光灯,十分神奇。60多年过去了,这张照片与那张玻璃底片,留下一段温馨的儿时时光,也留下一段对邯山大街旧时旧物的回忆。
说起"老五零",恐怕是每个老邯郸永恒的记忆。上世纪60年代以前,邯郸市的百货商店中,唯有"老五零"、"老二零"、贸易百货大楼、联纺百货大楼是两层楼的百货商店,在这几座百货大楼中,以"老五零"规模最大,它就像北京的王府井百货大楼一样,在邯郸享有盛誉,因为"老五零"就在邯山大街,所以邯山大街才有了"邯郸王府井"的美称。50年代的"老五零",大到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小到钮扣、别针、缝衣针、猴皮筋,女孩子头上扎的红头绳、发卡到服装、布匹、鞋帽、香皂等商品一应俱全,它是新中国进入大建设时期人民生活日益丰富的一个缩影。1960年,我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并被选为少先队中队长,缠着父母要买一件白衬衣和天津兰制服裤,父母毅然答应,那一天,父母领着我走进"老五零",高兴地买下衣服,戴上鲜艳的红领巾,佩上"两道杠"的臂章,跳着蹦着走出商店大门,是我少年时期最幸福的日子之一。走在路上,我还唱着当时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团结起来继承着我们的父兄,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这首由郭沫若先生创作的歌词,曾经伴着我在新中国的阳光下成长,也成为少年时代的美好记忆。
忆起邯山大街上的"老五零",我还想起一件"趣事",1958年大跃进,一些人喊出"一天等于20年"的口号,在物质条件与民众道德水准不具备的条件下,"老五零"作为全市唯一的试点单位,实行"无人售货",即沒有售货员在现场,顾客自己拿商品、自己照价付钱,结果,仅半天时间,中午清点货款,亏了不少,下午就恢复有人售货。这只是大跃进年代一个小插曲,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教训,但它丝毫沒有影响人民向往美好的憧憬。
邯山食堂、回民食堂、冷食部、一篓油食堂、老槐树烧饼铺、山西刀削面馆分布于邯山大街南北的东西两边,是邯郸著名的饭馆和小吃部,其中,冷食部的元宵、炸糕、凉面、黏糕、冰镇酸梅汤与汽水闻名全市,每逢元宵佳节,手工制作的元宵就提前赶制,寒冷的天气里,坐在干净整洁的厅堂内,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北方元宵,是一种美好的享受,而在炎炎夏日,吃上一碗麻酱配以黃瓜丝的凉面,再饮上一杯凉凉的酸梅汤,解暑消渴,是一种美美的惬意。相信每一位老邯郸,都不会忘怀冷食部留下的记忆。
往事如茫茫云烟,现在回首上世纪60年代的冷食部,犹如茫茫云烟之中一处灼灼亮眼的地方。之所以让人难忘,是因为这处小吃店,楼上楼下两层,墙壁上喷着洁白闪烁的"可赛银"涂料,屋顶上安装着亮如明月的吸顶灯,餐桌、餐椅上铺着洁白的台布与椅垫,连服务生都身着洁白的工作帽与工作服,这在那个年代的邯郸各家饭店与餐饮部中是首屈一指的,它的食品如炸黏糕,金黄的外皮里填着紫红色的豆沙枣泥,外焦里甜,与天津卫名吃"耳朵眼炸糕"能有一比。冷食部的元宵,手工制作,现做现卖,以直径一米左右的竹筛,放入裹上馅料的糯米粉,再逐步放入湿湿的米粉,一层层滚大如雪白的圆球,下锅煮熟飘起,捞进精致的瓷碗,客人慢慢咬开元宵,桂花味、玫瑰花味、白糖红糖与花生、芝麻的香味弥漫于空气中,这是那个年代舌尖上的邯郸最美好的记忆了!记得1963年的元宵节,这是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普通百姓生活逐渐向好转化的一年与这一年的元宵节,父母带领面有饥色的一家人来到这里,附近街道上不时响起阵阵过节的鞭炮声,"两响"炮不时在窗外炸响,绚丽的礼花也不时升空,将带着冰花的玻璃映照的斑烂多彩,品尝着美味的元宵,回味着前几年的艰苦生活,甜酸苦辣一齐涌上心头,也憧憬着未来的美好,那情、那景永远难忘。
忆起那时的邯郸,老邯北的"一篓油"水饺更是难忘。它位于邯山北大街路东,一间不算很大的饭铺里,从早至晚,顾客云集,座无虚席,常常是吃完水饺的人沒走,就有人等候着座位。"一篓油"水饺,是邯郸的老字号,之所以叫"一篓油",是因为每一个水饺都是手工制作,它馅大皮薄,用小磨香油调馅,而那个年代的猪肉,绝无化学毒素污染,咬开一口,带着明晃晃油花的汤汁一下涌出,满饭馆飘荡着诱人的香味。与"一篓油"水饺馆隔街相望,一棵绿意盎然的古槐树下,"老槐树烧饼"正在出炉,一个个圆圆的烧饼,顶端崩裂了一圈兒的烧饼盖上,粘满焦黄的芝麻,甜甜的麦香、浓郁的芝麻香,与椒盐的香味交集在一起,感动着行人的味觉与嗅觉,不由人不召喚着无数回头客,聚集在老槐树下,争先恐后地购买"老槐树烧饼。
邯郸剧院与邯郸电影院,留下多少美好回忆。话剧《英雄小八路》、评剧《金沙江畔》曾经撞击着少年的心扉,立志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英雄儿女》沸腾着少年的热血。学英雄、做英雄,成为一代少年的崇高理想。在享受美好精神盛宴的同时,出得剧院、影院大门,门前广场与大街灯火斓珊,远处、近处的霓虹灯明灭闪烁,街上卖花生米、熟肉、烧鸡、糖果的小贩叫卖声此起彼伏,买上一根5分钱的"55"牌冰糕走在诗意的邯山大街上观看夜邯郸的良辰美景,遥想万里太空上的天街,也有如此的美景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邯北,位于邯山大街的最北端,土著邯郸人那时仍沿袭旧时的称呼"黑赖部队",原来在日寇占领邯郸时期,这里驻扎着一个姓"黑赖"的日军部队长和他的侵略军,解放前,这里是杀人的魔窟,解放后,由于它地域宽广,成为人民的乐园。在这里,说书的,唱戏的,演杂技的,变魔术的,拉洋片的,应有尽有,孩子们最喜欢的,莫过于一位名叫"老黑"的高个子、皮肤黝黑的变魔术者,与一位姓"安"的魔术师,他们以幽默的话语"打场子"、变魔术,常常让围观的孩子们或目瞪口呆,或哈哈大笑,年长一些的人或到广场西侧的草棚子剧院一一邯北剧院看戏,或到广场东侧的邯北曲艺厅听书,或带着家人到广场中心巨大的布棚里看马戏表演、摩托飞车,传出的是阵阵喝彩。
如今,透过半个世纪的风云,物换星移,老邯山已旧貌换新颜,昔日景物难觅踪影,但邯山大街曾经的繁华与喧嚣仍时时浮现眼前与耳畔,眯眼细想,仍历历在目,因为它毕竟在一代人的心目中,就是邯郸的王府井,邯郸的天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