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曾对我的小兄弟们说:你们要善于格物,格物能够致知,可以把格物当作一种学习方式去做。那么,什么是格物呢?
“格”,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树木的长枝条,所以从“木”“各”声,并由此派生出许多字义,一是“到”、“至”之意,二是因“到”、“至”而“感通”,三是“纠正”,四是“穷究”,而“穷究”之义即是“格物”之本义,格物也就是“穷究事物的道理”,故有格物致知这个成语。
格物是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我们常说儒家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这里少说了“正心、诚意、致知、格物”这四项内容。《礼记•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的格物是儒家道德修养过程中的最底层逻辑,通过格物达到致知的目的,再使人能够逐步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道德水平,从而进一步去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把格物致知当作一种认识论来进行讨论是始于宋代的程颐,他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格物即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讨论和应事接物,具体做法“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程颐的这个从逐渐积累到豁然贯通的学习、修养方法,在认识论中还是有其合理性的,也比较符合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原理,我们常说的“书要越读越薄”也是这个道理。
南宋的朱熹在程颐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认识论及其方法。他认为:知在我,理在物,这我、物之别就是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别,而连结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具体方法就是“格物致知”。因此,朱熹训格字为至、为尽。至者,谓究至事物之理;尽者,有穷尽之意。他训物为事,其范围极广,既包括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亦包括心理现象和道德行为规范。他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上至无极、太极,下至一草一木,其中皆有道理,都应该去格。“穷理须穷究得尽,得其皮肤是表也,见得深奥是里也”。一个人必须经过这样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能够达到对理的真正感知和认识。为此中国历史上还出现一个著名典故,这个典故就是“守仁格竹”。明朝有一个王守仁,年青时就想做一个圣贤,他苦读朱熹的书,知道理存万物之中,必须格物穷理才行。于是王守仁就开始“格”自己家的竹子,没日没夜的“格”,不吃不喝的“格”,雷打不动的“格”,每天呆呆的看着这个有“理”的竹子,终于格到第七天,他被“格”倒了,一病不起,差一点挂掉,为此,他开始疑问:“朱圣人的话是对的吗?”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后来这个王守仁跑到贵州龙场,在那里悟出道来,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著名典故一一龙场悟道。两个典故的主人公王守仁就是后来的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王阳明,他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后人称其为王文成公。 王阳明虽然没有格明白竹子,但通过对世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悟而创建了新的认识论,提出了知行合一说,这也算是一个格物致知的案例吧,只不过所格之物是个人经历的世事和遭遇。
说到这里,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格物致知,那么对于我们这些不是大儒的凡夫俗子来说,在工作中,在学习中,也要善于运用格物这种认知方式,习惯于格物,更能使我们拓展思维,获得新的思想和观念,并能寻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或方法,从而达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对此,我是有切身体会的。比如,高中时学立体几何,发现许多问题都是最终变成平面几何去解决,于是我就用当年的排球术语去描述这种现象为“交换场地”,要想尽办法,甚至去创建一个新的辅助平面,也要把已知条件弄到一个平面上去,使复杂的立体问题变成简单的平面问题。为此,我在工作中养成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这就是尽可能把复杂问题变成几个相关联的简单问题去有序解决,要有化繁为简的本事。再比如,通过清代皇家围猎这个历史活动,我认识到“不是所有围起来的动物都是你的猎物,有的是你的猎物,有的则不是。这正如市场中不是所有适合的人群都是你的顾客,有的是,有的则不是,你要学会选择放弃,把精力集中在你真正顾客的身上。”我也曾经格过古老生物"水母”,亿万年中这个物种能够存在下来,就是因为它们能够适应环境的改变而不断进化自己的细胞结构,所以一个组织要善于因势而变才行,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前几天,我又去格手机、电脑的CPU,通过CPU的发展史,格出了随着组织多核运作的发展,组织架构不但要扁平化,还要有灵活的调度性和互换性。
总之,我认为,格物有利于学习,格物有利于思考,格物更有利于去解决问题。格物致知这种认识论不仅仅有益于道德修养,也有益社会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