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橘林教育写作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如何阅读一篇坏文章”,目的是绘制自己的教育写作避坑地图。陈老师所提到的“坑”主要有三个,一是“题不对文”,二是“只见情绪,不见思考”,三是“词不达意”。下面我将从以上三个方面,来分析我之前的一篇文章《研究生三年-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一,关于“题不对文”。题不对文主要包括题目无法引起读者的期待、对读者产生了错误的引导两个方面。我选取的题目“研究生三年-成为更好的自己”较单调,缺乏吸引力,而且题目过于强调自己,较局限,无法吸引更多的读者。此外,因为文中主要描述的是,研究生三年我在读书、网络资源、心理学等方面的学习和进步,然后这些促使我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题目与文中的内容能够基本保持一致,使读者在阅读时更清晰,没有对读者产生错误的引导。
第二,关于“只见情绪,不见思考”。要避开这个“坑”,就要求写作中要尽量抛开自己的情绪和先见,冷静地叙事。在《研究生三年-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篇文章中,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与人分享我的收获和感想。不管是阅读还是心理学,确实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但是在描述时我过多地强调了“我”这个主体,不断输出自己的观点,掺杂了很多自己的情绪。但是,写文章,本质上是用文字的形式与人沟通,而沟通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让读者理解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这其中就包含了“我”与“他者”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教育写作中要尽量避免太多的以“我”为中心的表达,第二个“坑”没有避开。
第三,关于“词不达意”。陈老师提出,有两种情况会导致词不达意,一种是想得太多,一种是想得太少。经过分析,我的文章应该是属于第二种情况—想得太少。想得太少具体表现为:①使用自己都没搞懂的概念;②给人贴标签;③在自己掌握的信息并不完备的情况下,轻易对某件事做判断、下结论。接下来,我将摘取《研究生三年-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篇文章中的一句话来分析。“因为人固有的自恋属性,很多人在听别人讲述时往往更加急于表达自己,而忽略了倾诉者的感受。而如果你能认真倾听,让对方感觉你敞开心扉,虔诚地聆听并理解他们的时候,他们就感觉自己有了影响力,也更能建立彼此的联结。”,这句话一开始就给别人贴了“自恋”和“急于表达”的标签。此外,我对“自恋”和“倾听”的概念并未完全搞懂,甚至自己也做不到真正的“倾听”,便滔滔不绝地展开论述,确实有失妥当。总的来说,在《研究生三年-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篇文章中,我几乎踩遍了全部的三个坑,确实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对《研究生三年-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篇文章的踩“坑”分析,欢迎各位批评指正,谢谢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