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趣的趣事
——之文印
张范津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岁月陪我们走过春夏秋冬,时光伴我们度过花开花落,无论何种经历,过往即风景,即便所遇之事让人痛苦忧愁,感觉苦涩乏味,都是为自己储存的一缕阳光,是人生风景的一角,无趣也会变成有趣。车尔尼雪夫斯基有言“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因为这些记忆本身就是切切实实的生活。
——题记
年近花甲,行将致仕,回顾近四十年的工作经历,教书四年,1988年底由学校到党政机关后,便开始了多是以文字为伴、文墨为伍的工作形态,因此对于“文印”这个基本功中的基本功熟之又熟。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两手沾着油墨印“材料”的“辛苦”,办公自动化后点击键盘鼠标就出材料的轻松,皆成一种自然、欣然的生活体味。一个转身,光阴成了故事,一次回眸,岁月成了风景,而这段关于“文印”的经历,在岁月的洗礼下也业已成为一种美好而温馨的回忆。
“文印”其实是“文”和“印”两个概念,所谓“文”就是为文,即写文章,在党政机关又叫写材料。而“印”则是印材料,把资料人员写成的材料誊印、打印、油印、铅印出来呈领导,发下级。而办公自动化之后的文印又呈现出另外一种全新形态,文和印往往合二为一,难以截然分开了。
复写材料是我最初的文印实践,也是关于文印的记忆之端。记得上小学时,老师布置作业经常要求把生字在作业本上抄两张、三张或几张。小学生写字慢不说,这种没滋没味的重复有谁愿干。为冲抵这“无效劳动”,一个同学不知怎么知道、也不知从哪里找来的复写纸,复写后就堂而皇之的交了作业,本想事半功倍,不料却惹来了挨揍、罚站、重写这一连串规定动作的叠加实施。从次日以案说法的警示教育中,我知道了世间还有一种一次能写好几张纸的神秘物件——复写纸。之后上了初中,一段时间里时兴手抄小说,什么《叶飞三下江南》《梅花档案》等等,我和几个同学分工合作,把欲抄小说平均分成若干部分分头复写,这样一次至少可得到3-4份,然后就可分而读之了。这应该是我文印实践的源头。第二次郑重其事的复写材料就是大学毕业论文了,204个字的稿纸,整整写了二三十页。再后来在党政机关工作,各种资料都需要留存底稿、留存清样,那时没有现在意义上的打印机,打字机也不十分普及,因此复写也叫抄材料的任务是相当重的,不过由于咱写的字拿不出手来,所以只管写材料,从没让抄过。现在的复写纸除财会人员使用外,应该不会再有人问津了,而自带复写发票问世后,恐怕财会人员也该不用了。
油印材料,俗称推磙子,这是经历时间比较长的一种文印方式。有多少种油印形式未做考证,但我起码搞过三种蜡纸的油印。一是铁笔蜡纸。这是一种呈黄白色高抗张强度、抗撕裂强度的蜡纸,需垫着特殊的钢板,用特殊的铁笔在蜡纸上刻写好字或图案后,上油印机印刷。中学时的考试题或补充学习资料,几乎全是这样印出来的,我们称印片子,我多次参与。二是誊影蜡纸。这种蜡纸和钢板蜡纸有很大的不同,它是黑色的,比较薄,抗张强度、抗撕裂强度较铁笔蜡纸要低,不过它的油印工序和铁笔蜡是一样的。往誊影蜡纸上刻印,是由根据光电扫描、火花放电原理研制的誊影机来完成的,是手工写画和机制扫描刻写的有机结合,可以保持所设计文字、图案的完整性、不走样。我只在威县师范用这种蜡纸油印过学生作文集《由天集》,后来就再没见过。三是打字蜡纸。这种蜡纸是蓝色的,当年用的都是“双圈”牌打字蜡纸,不知道市场上是否还有别的品牌。它要先通过打字机打出蜡纸文件,然后进行油印,油印工序和铁笔蜡纸、誊影蜡纸也是一样的。
那时候打字机是一种非常奢侈的办公用品,打字也确实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它要求打字员不但记忆力强,要记住字盘,还要眼神好,动作麻利。记不住字盘,就难以找到目标铅字。看字不准,双手配合不灵活,即使知道目标铅字的位置,所操作的夹字手也不听使唤,敲不上字。一个字一个字地找,一个字一个字地敲,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错。若不小心打错了,那就麻烦了,还得把蜡纸从打字机上撤下来,在错字处涂上修改液,待风干或用嘴吹干后,将蜡纸重新装在滚筒上,对准位置重敲,这时更要技术,否则很有可能打在正确的字上,前功尽弃。
当年南宫市委政府机关只市委办、政府办有打字室、打字机,其他部室委办局都没有。各部室要想打印个材料必须先报经市委办主管主任批准,然后才能去打字室排队等候。为了不被其他单位的“紧材料”给挤了,为了让打字员打的快些,我们经常“自愿”去打字室盯着念稿,念一句打字员打一句。给打字员念稿可不像开会念讲话稿,必须连标点符号一齐念。譬如“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着眼农业现代化,对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重点任务。”一段话,我们一般都要这样念:十九届五中全会,“书”(即书名号),建议,“书”回来,着眼农业现代化,“逗”(即逗号),对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作出了全面部署,“顿”(即顿号),明确了重点任务,“句”(即句号)。诸如逗号、句号、顿号等等后面的“号”字一般都是不念的。蜡纸文件打好后还要有两个人对着原稿校对一遍,校对时念稿的人也要像在打字室念稿一样,连标点符号一齐念,重要文稿还要交给领导把关。后来通过微机写稿,用针式打印机打印出的蜡纸文件就不需校对蜡纸了。蜡纸文件定稿后就该油印了,虽然咱抄材料不行,但油印材料的技术还算达标的,所以参与较多。这个活一般得两个人配合完成,一个站着推磙子印,一个坐着数张数。一般情况下我选择站着推磙子,尽管累点、脏点,往往还会弄一手油墨,但可以走神,一边推着磙子一边信马由缰的胡思乱想,而数数则不行,一走神就数错了。油印材料一般印到三四十份时效果最佳,这时就要挑选出十几份来装订好后以备送领导。
铅印材料页面呈现效果好,印数多,但需要交印刷厂印,成本高、效率低,因此县级党政机关的材料很少铅印,一般提交党代会和“两会”的报告才铅印。记得有一年党代会,安排我去市印刷厂铅印组织部的报告。为了尽快出稿,我在排字车间盯了两天,出小样、印大样,送领导把关定稿。报告印好后,印刷厂却要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否则不让拿。我非常着急,给科长汇报后他狡黠的一笑问,你见印好的材料了吗?见了,我回答。他说,那就别怕了,过一半天再拿吧,只要不误开会就行。果然开会前一天我再去取,厂里尽管十分不情愿,但还是用“往后俺找你要钱”为落台儿,把材料给了。当然党代会后我一直盯着机关把拖欠的印刷费还了人家。
现在复印资料很常见,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能理解“复印”一词的人实事求是的讲应该是为数不多的。我见到“复印”一词是在上大学的时候。那时在阅览室见到很多“人大复印资料”,诸如中国当代文学、鲁迅研究、红楼梦研究等等,与其它刊物不同的是,人大复印资料装帧还朴实或者说简陋。但一直不知道“复印”是什么意思,直到在威县师范参加工作才见到了正真的复印机,那时学校正复印一本学生文学创作期刊《蓓蕾》,见到那台足有半人高的复印机着实有大开眼界之感。不过现在的复印机早已小型化了,而且已经普及。特别是调纪委工作,尤其参加几轮巡察后,复印资料这活干得更加娴熟了。
想当年曾有过这样的说法叫做“会说话、会写字、会走路”,其中会写字就是会微机操作能打字,这在当年可谓非常高的目标要求了,如今微机已相当普及,在党政机关工作的人操作微机打印材料已成基本功。在微机引进之初,南宫市委政府大院仅有两台四通。窄窄的一小块儿显示屏,文稿输入后,启动打印机,很快就变成了纸质文件,当时感到很神奇,这就是我最初见见到的微机。这两台微机一般只“打”给书记、市长的材料,然后就是“两办”各科的,其他部室的材料仍然是打字机打。之后市委办打字室才有了那种老式电视机显示屏似的电脑,配套的是一台噪音挺大的针式打印机。打字员非常节俭,直到把色带用的实在不显色了才肯换一条新的,而待出蜡纸时再把旧色带换回来。之后微机、打印机多次更新换代,直至用上没有噪音、出材料也快的喷墨或激光打印机。我实际接触微机是从2003年“非典”期间开始的,那时我在南宫市委办公室负责资料工作,上级要求对疫情实行零报告,为此在我办公室添置了微机,但我很少操作,生怕把这么金贵的东西弄坏了。到文体局任职后,学会了用微机查阅资料。到了老干部局才真正开始学会用微机打字,但至今仍是“一指禅”,输入很慢,不过毕竟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之后写材料基本都是自己打印了,其最大好处是方便修改,不厌其烦,直到满意为止。
2021年1月15日23:35:02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