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我先引用一段中国历史的故事,了解秦国历史的朋友大概知道,秦始皇的爷爷,嬴稷也就是秦昭襄王,在还没有统一秦国的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家越来越强大,秦昭襄王开始野心勃勃的制定吞并六国的计划,想要完成一统天下的愿望。秦昭襄王制定了一个非常牛X的政策,为了鼓励军队能奋勇杀敌,规定贵族如果没有军功,就会变成老百姓,而老百姓只要能砍掉一个敌人的脑袋,就能获得一级爵位,还能得到丰厚的物质奖赏,老百姓砍的敌人脑袋越多,得到的爵位就越高,当时,能得到军功的唯一途径就是杀敌。
在陕西省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个少年走上了战场,这个人就是名扬后世的杀神白起。白起进入军队后杀敌的狠劲和速度,很快就连升十级,这就引起了秦国大权在握的魏冉的注意。魏冉对白起杀敌的手段那是相当欣赏,于是在秦昭襄王面前力荐重用白起,当然,杀人如麻的白起也没有辜负魏冉的举荐,在大大小小的各种战役中,可以说白起是百战百胜,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非常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秦国四大战胜之首。
而秦昭襄王虽然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他在称帝期间的大权也都被他的舅舅和他母亲芈八子掌握着,知道六十多岁才把权利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白起一路奋勇杀敌,其实也只有一个心愿,为秦国效力,虽然魏冉因为私心想要拉拢白起,但最终还是被秦昭襄王识破意图,半路干掉。出掉了魏冉,秦昭襄王却开始逐渐对白起逐渐产生了很多不好的看法,因为只要有白起带领的军队,无论杀到哪里都没有打过败仗,秦昭襄王心里因为私心就开始削弱白起的军权。开始起用其他将领去打仗,心想,我大秦国不能没了你白起就没了能用之将。
结果所有出战的将领都打了败仗,将士更是死伤无数。秦昭襄王对白起就更是误解不断,觉得白起居功自傲,目中无人。有一日白起参战回营,了解到原来秦昭襄王一直对自己都不信任,白起没有产生造反的念头,只是觉得秦昭襄王实在不应该如此误会自己为国家效力的衷心。于是经常抱病不去上早朝。秦昭襄王看白起这个样子,就更加开始怨恨白起。在加上秦昭襄王周围某些权臣的挑唆,就把年近六旬的白起贬回了老家,就在人家白起刚出城不久,秦昭襄王又因为权臣在耳边说白起背后骂皇帝,秦昭襄王一怒之下,派兵去追赶白起,在半路,直接赐死了白起。在死之前,白起没有骂秦王,而是仰天叹道“我本来就该死啊,长平之战,我将投降的四十多万赵国将士全部活埋,这就足以判我死罪了!”说完就拔剑自刎了。
举例这段历史,也是想论证,误解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历史上不乏因为误解君臣之间发生各种杀戮的事件。现代人只不过换了种方式来发泄对被误解者种种悲愤之情。上到名人明星国事家事,下到老百姓大大小小足够吸引大家眼球的事件。家人之间,朋友之间,爱人之间更是各种无解层出不穷。暂且先不过误解的心理起因,单单就说误解造成的影响,让被误解人承受多少不白之冤,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
我一直觉得,误解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误解后的懦弱和沉默。虽然时间可以澄清和沉淀出很多真相。那些冤假错案,如果没有被冤枉人不懈努力的举证为自己澄清,也将永远没有昭雪的一天。那些被误解的名人明星引起的大众事件,如果不拿出有力证据给关注事件的广大网友看,就永远都会成为被千夫所指的骂名和笑谈。朋友之间,如果不能把彼此之间的误会真诚的说开,多年的友谊也终将因误会永远定格的过去。爱人之间,如果不能耐心的理解对方的用意,多深的爱也会在逐渐叠加的误会中,慢慢的消失殆尽所有的爱。
白起最后之所以被杀,就是因为长期在为秦国效力中,虽然一身杀敌本领,但因为没有考虑自身太过于强盛的能力会给秦昭襄王带去怎样的感受,执意的卖力卖命,忽略了自身的能力会给秦王带去怎样的感受,而导致最终被赐死,说直白一点,就是出力没讨好。
当然我并非主张用讨好别人的方式来彰显个人能力,但人与人之间无论什么关系相处,你的一切的所作所为,如果不能考虑给你亲近的人带去怎样的感受,做一些有效的沟通和真诚表达自己的用意。不但不能得到周围人的体谅,反而会给自身招惹是非。关键还在于我们如何既能成就自我,也能得到他人理解。当然,那些带着恶意善于揣度别人的人的看法,我们完全可以置之不理,毕竟谣言总是止于智者。那些巴不得恨不能盼你不好,各种造谣诽谤你的人,拿起法律武器干掉他们就好。只要你自身行得正坐得端,不怕被歪风干掉。
堂堂正正做自己,光明磊落行事,多深的误解,都可以用一颗真诚执着的心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变得和谐,情这个字,才能升华到意味深远。
�Vߖ#b:+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