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妈给我发了个软文。
这软文是则新闻,说美国哈佛大学某医学院教授研发了一款叫做NMN的神奇药物,从抗衰老到治疗癌症到保护心血管,无所不能。
新闻里科学家的名字和头像、学术论文的截图、产品的许可证以及英文介绍,不但应有尽有,而且言之凿凿,非常可信。
诗词经济学|为啥医药软文都是骗子但你只要稍微留意一下细节,你就会发现这款药物在美国,是和维生素补充剂一起当作膳食补充剂来销售的。
虽然世界各国的规定和标准不大一样,但膳食补充剂都极少被医保覆盖。
如果NMN真得那么神奇,为什么它被一大堆科学家费心地研究出来,只是为了在超市卖个低价赚点小钱?
很简单,它压根没多大用。
在真实药物研发中,新药的研发费用一般都在七八年,耗费也要上亿到一二十亿美元,漫长和严格的早期研究、临床试验更是难以体会的痛苦。
所以,药厂如此投入的目的不是为了做慈善,而是因为90%的新药上市后,都能收到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高额利润。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回报是从哪来的?
有人可能会说当然是患者,毕竟药是病人吃的嘛。
但实际想一下,药的确是被患者用了,也多多少少支付了账单,但“医保”两字却是药品利润的主要来源。
一方面,生产药物的药厂会利用医保系统千方百计得扩大自己的市场规模。毕竟如果政府不买单,单个的患者往往无法承受高昂的医疗成本。
另一方面,政府在决定是否真要买单时,会非常谨慎,让一个临床上没用的药物进入医保系统,既不能帮患者维持健康,也会浪费大量医疗资源。
因此,这个“由谁买单”的问题,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买方和卖方谁更强势”的博弈关系,而这种博弈也就给了我们提供了一个识别医疗套路的心法:
如果一种药品,从上市的第一天起,就没进入任何国家的医保,只是通过软文来小打小闹赚点小钱,那么就可以完全不理它。
于是肯定就有人会说:你说的不对,祖传秘方和偏方、神方就不愿意公开他们的秘密。
其实鉴别这些药,你都不需要懂任何医药知识,就可以依照我的心法自己分辨。
首先,这些东西,既没有正规的药品批准文号,也没有药监局的临床批件和上市批件,更不可能被医保覆盖了。
或许这人是菩萨心肠的大善人,但他为什么不把药方贡献出来,造福更多的患者呢?
屠呦呦先生研究青蒿素,王振义先生研究全反式维甲酸,人家也没有从中获利,但这些药物却通过正规渠道造福了全世界。
而且如果这些大善人不利用专利或论文抢先来保护自己的药方的话,那他岂不是连治病救人的资格都没有了?
二十年代,加拿大班廷教授不但提纯了胰岛素,而且成功注册了专利,但他却以极低的价格授权给药厂,造福了无数的糖尿病患者。
1980年代,美国默克公司同样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向中国转让了将乙肝疫苗制备技术,也造福了数以亿计的中国百姓。
这样,既不会让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又能造福更多的患者,这才是正途。
因此如果某个药物,哪怕有一点点的真实效果,哪怕如伟哥那样误打误撞。那它的发明人,又怎么会心甘情愿得找营销号、用软文来推广呢?
因此:
如果是没进医保的老药,那它基本上没有什么用处。
如果是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新药,就需要看看它原产国的医保药单,看看有没有人为它买单。
如果一个全新的方案,是以食品、保健食品、膳食补充剂等等这些身份上市,而非药物身份上市的,那它基本也没医疗效果。
所以,如果你遭遇到这样的软文,大可以放心地说:又是个骗子!
骗子当然可恨,但如果骗子是我们自己又该什么识破呢?
请看下一集《聪明人的自欺欺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