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观止读书会以“简明易读的文艺复兴小史”为主题,在各大社群进行了《文艺复兴》(第二版)这本书的线上读书会分享活动,共有1500余位会员参与,反响热烈。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在《牧歌》第四篇中描绘了一幅回归黄金时代的生动图景,重生概念也在《约翰福音》中有清晰的表述:“人只有在水与圣灵之中重生,方能进入上帝之疆。”
![](https://img.haomeiwen.com/i3598054/9d60599d3ddfcd85.jpg)
在我们关注的1300—1600年这段时期使用此类暗喻,若说有什么独特之处,那就是它们被用于学术或艺术运动中,而非政治或宗教运动中。
比如,在15世纪30年代,莱奥纳尔多·布鲁尼曾这样描述彼特拉克,一个“如此优雅和天才的人,以至于他可以辨认出那早已遗失的古朴典雅的风尚,并令其重返光明”。
伊拉斯谟对教宗利奥十世说,由于知识与虔诚的复苏,“我们的时代……有希望成为一个黄金时代”;而乔尔乔·瓦萨里则围绕艺术复兴这一概念,把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师有条不紊地安排进他的《艺苑名人传》,并划分为三大阶段,以乔托时代为起点,以达·芬奇、拉斐尔,特别是瓦萨里自己的老师米开朗琪罗为峰顶。
和所有的自我形象一样,文艺复兴时期学者和艺术家的自我形象既有启发性又有误导性。如同子辈抗拒父辈一代,这些文艺复兴人也屡屡抨击“中世纪”,但他们从这个时代继承的东西,远比他们自己意识到的要多。
一旦他们高估了自己与那刚过去的中世纪之间的距离,他们也就低估了自己与更遥远过去之间的距离。那更遥远的过去,恰恰是他们推崇备至的古典时代。
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描述的自我重生是一个神话,是一种关于过去的误导性表述,是一场梦,是愿望的满足,是那关于永世轮回的远古神话的重演或再现。……
文艺复兴在人类文化史上一直保有不朽的地位。这一时期的杰出之士,从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到但丁和蒙田,无不创作出了惊才绝艳的作品。
这一“文化奇迹”究竟如何兴起,又如何走向消亡?
在《文艺复兴》(第二版)中,文化史名家彼得·伯克凭借其渊博的学识和优美的文笔,对文艺复兴做了精彩介绍。他有力地挑战了布克哈特等人的传统观点,即文艺复兴主要发生在意大利,是自觉发生的,并且与所谓“黑暗中世纪”截然断裂。
相反,他强调了中世纪传统的“延续”,强调了古典形式和价值对意大利及欧洲其他地区新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创造性适应过程。
想要了解更多有关文艺复兴的内容和故事,可以看看这本《文艺复兴》(第二版),相信你会有很多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