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这个题目是因为看了这期《康熙来了》:
这一期康熙的主题很接地气,涉及到男女老少都要面对的问题——如何省钱才能买房?!
节目里请来了一票熟悉的通告艺人,还有一名专业的房地产顾问和一位省钱买房的达人谢依珊。
这位从事保险业的谢小姐照常理来讲月薪不过在3-5万(1人民币=4.5730新台币,3-5万新台币约6000-10000元人民币)。
但在自己20岁的时候就靠着自己赚的钱买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房子,付完首付,又快速地还掉了贷款。
在一票还没买房的流量明星的惊呼中,谢小姐很诚恳的说出了自己买房的秘诀:
“为了在20岁之前能买房子,我六日(星期六)都加班”
“我一整年顶多就休12天……”
大写的服。
一年顶多休12天意味着什么?
刨除过年回家,一年只休1-2个周末。
所以刚工作的谢小姐每年年薪可以拿到百万新台币(约人民币21万),差不多每个月月薪1万7多一点,所以她在很快的时间里攒够房子的首付款。
但这对于普通人来说,似乎不能完全照搬,若不是有“非买不可”“誓死买房”的决心,恐怕没法把自己逼到这样一种绝境上来。
以我身边的年轻人为坐标,大多是刚毕业月薪4.5000左右的应届毕业生,每个月除了要缴房租、交通、外卖,更多地把钱花到了提升自我外表上去:
买喜欢色号的口红,涂上出门约会自信满满;
擦昂贵的眼霜,用以对抗熬夜打王者荣耀带来的黑眼圈和细纹;
刷爆信用卡买专柜小姐推荐的最新款大衣,围巾一围靓的好似港星……
这些其实都有其美好之处,我从来不反对女孩子对自己走向“精致”之路舍得花钱。
但《康熙来了》的这期选题让我产生共鸣的地方在于,节目中精打细算的上班族可以比频繁上通告的流量艺人们能够更早买上属于自己的房子,靠的是对于自己人生阶段的提前规划和对理财的正确认知。
简单来说,不是钱多就能买房子的,钱花了,也不一定就能再赚回来。
为什么我这么执着于买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呢?
一方面像通告艺人丫头说的,每个月工资的一部分都要按时乖乖交给房东,从自己口袋里掏钱出去的滋味毕竟不好受;
另外虽说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可现实生活中往往是房子内部装饰装修要维持原状,不能完全按照让自己舒服的方式来更改,太过放飞自我搞不好会被房东赶出门去。
而在车水马龙的喧嚣城市里拥有一个属于自己、完全由自己支配的小天地,可以接纳我的坏脾气和奇怪品味,洗刷我一天的疲惫,真的是没有什么能够比它还能带来幸福感和安全感了。
康熙节目组邀请来的房地产专业顾问讽刺还不想买房、及时行乐的通告艺人:
“房地产永远有希望嘛,总有早鸟、晚鸟、早虫、晚虫,这种‘伟大’的人,就是等到房价涨起来之后,再去后悔。”
“人的时间就那么多,薪水就这么多,要快就快。银行也是很现实,65岁以上就不贷款了,如果说我们讲银行贷款的话,20年(的贷款时长)是不是45岁是最后一次?如果说你今天还要再换屋的话,是不是35岁(就是最后一次) ?”
这位专家倒是蛮会讲“人生就是这样”的大道理,连s都被他激到扔手卡。
不过他说的确实有一定道理,尤其是在现在闭着眼睛买房子都会“中”的中国,最低的房价,永远是在现在这一刻。
其实,我在去年也开启了自己的买房计划,看中的房子不大,但足以容纳我一身的的任性、自由和爱。
也是在今年年初我就已经存到了首付款,现在正在等待新盘开盘。
之所以能够在毕业的第一年就做到存钱买房,没靠父母和任何一个人,是因为我真心相信:
像我们这种赚不了什么巨款的上班族,通过存钱和省钱,也可以很快买到属于自己的房子,甚至实现财务自由。
01 存钱之前,想想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存钱”?
在我家,我爸妈对于金钱的态度基本分为两个派别。
我爸认为有钱就要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而我妈认为有钱就要花掉免得日后后悔。
其实这两种对待金钱的态度都谈不上对与错,反正每一笔钱都是自己光明正大辛辛苦苦赚来的,只要自己开心,怎么花都不为过。
但无论是花钱还是存钱,都要先想清楚这样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存钱/花钱?
如果买房子这件事无法说服你存钱,也无法带给你那么那么大的幸福感,反而是买一辆重机车,每天和朋友一起畅饮欢聚更能体味出生活的滋味,那么今朝有酒今朝醉,这钱也没什么好存的;
但如果你无论如何也无法割舍掉对买房子的向往,无论如何也要拼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那么存钱变成了一个甜蜜的负担,再辛苦也能够坚持下去。
你每天看着银行卡里的数字越来越接近心仪房产的标价,就像穿上水晶鞋之前的灰姑娘,只需要静静等待上台演绎属于自己人生灿烂的一刻。
我想,再没有什么时候比拿到钥匙的那一刻更自带主角光环了。
人生第一栋房子的钥匙,也许就是打开未来人生幸福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02 如果想要存钱,一定要养成记账习惯
2016年,我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记账上。
从衣食住行到人情娱乐,再到借债贷款,某宝唯p会的支出等等,我会全部清清楚楚地记到账本上,每天、每周、每月定期回顾财务收支状况,然后分析自己的支出习惯。
我把上面这张图制成excel表格,然后打印出来,用美工刀裁成合适的形状用回形针别到笔记本上,每个月更换一张,把替换下来的记账页夹到一起,到年底用订书机订成本年度的生活账本。
每当我回顾财务支出情况发现异常项目时,如某月的外出吃饭消费过高,在下个月我就会有意识的减少外食,一是起到节省的作用,二也能够逼着自己赶跑懒惰,为自己做健康新鲜的食物。
其实对于我来说,记账很大一定程度上就是对我自己生活的一种回顾。
记得在豆瓣上看到有人把记账比作抽屉把手:
“资金收支的记录,就像是抽屉的把手。当你看到那一条条花钱的数字记录时,你能想起很多事情。有趣的、气愤的、丢人的、温馨的,都有。”
是的,记账不是简单的加减法。
通过365天坚持不懈的记录,最终回过头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自己为梦想奋斗的历程,这是弥足珍贵的。
03 把收入分成五份,装进不同的篮子
除了记账之外,我们还应该把钱分成几份,每一份都有其固定的用途。
以我自己为例,我坐标济南,月薪在7000元人民币,每个月我都会把自己的这份收入分成三大块:
其中10%是房租固定支出,20%作为日常消费,包含了日常出行交通、餐饮等,10%用来定投基金,10%作为娱乐购物、还信用卡债,剩下的50%我则会存到固定的银行卡上,作为本月收入的固定储蓄。
重要的是,用作储蓄的这50%的部分,我往往会在每月发完工资后的第一时间就划拨到储蓄卡上,而不是等到月末消费完,才把剩下的作为储蓄。
这样,就能够在心里为自己本月的支出设定一个明确的限度,而不至于月月喊着要攒钱,最终还是成了“月光族”。
这种储蓄方法不仅适用于上班族,同时也适用于大学生。
每个月爸妈给了生活费,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出去聚餐嗨皮一顿,而是先划拨出适当的比例作为固定储蓄。
对于学生来讲,这笔储蓄不见得要定存到长毛发霉,完全可以作为自己的梦想基金,每个月存几百块,几个月后就能为自己添置一个HiFi耳机,或者一个用来读书的kindle,再或者能够支持自己到其他的城市走走看看,而不必再另外开口向父母要钱了。
除了固定储蓄的50%,还有一笔很有心机的理财支出,那就是每月10%的基金定投款项。
我平时对金融理财并不感冒,所以没有了解市面上的一些P2P平台,比较保守的选择了最便捷,给人感觉最安全的基金定投。
我一共选择了十几个基金,涉足能源、医药、养老、黄金、大数据等不同领域,每种基金每周我都会设置定投功能,自动购买一定份额,每月购买700元左右,分红继续投放。
这样,也变相地让自己每年多储蓄了多元人民币,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是毕竟只占收入的10%,风险完全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并且能够借机了解到很多理财方面的知识。
04 让你不知不觉一年多存13780元的“52周存钱法”
其实存钱和理财也不见得是一件很复杂、很有压力的事情,存钱也可以变得很好玩。
例如这个存钱游戏——52周存钱法。
这个方法的发明者把一年365天划分为52周,规则如下:
先存10块钱
每周再多存10块钱
52周后(一年)多攒13780元
也就是按照等差的方式,每周比上周多存一定数额的钱,比如第1周存10元,第2周20元,第3周30元……
依此类推,第52周存520元。
这样一年下来,即使起始金额只有10元,到年底总额竟然也达到了13,780元。
我在网络上找到了一位理财达人自己打印制作的52周存钱挑战表,大家也可以到网站搜索下载excel表格自己打印制作。
“52周存钱法”主要是培养大家一储蓄的习惯,平时我们手边常常会有10元、20元的零钱,往往不知何时这些零散的钱就不知道花到哪里去了。
而用这种方式就能够把这些零散的钱不知不觉存成一大笔钱,这就是储蓄的力量。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够在2018年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如何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收入,带给自己更好的生活。
存钱买房需要脸皮厚,需要打不死的小强精神,也需要阿Q式的乐观主义。
这不是一条好走的路,但我确信我能循此抵达更幸福的地方。
大家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