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闯荡’的男同胞们,都逃不掉买房买车,这件所谓的‘终极大事’,无论是喜是忧,都要去面对的。
本以为步入社会,能自力更生之后,人生就开始由自己主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魄力,其实不然,自己还是要听周围人的‘教育’,先不管对还是不对,反正自己是不能与之有太大偏离的,毕竟这是所谓的‘过来人的经验’,更为关键的是自己没有站得住脚的逻辑说法给他们听,发一顿牢骚也无济于事。
现在想想以理说服的能力是多么地重要,越是亲近的人越要能做到用理去说服他们,而不是选择无视,无视起不到半丁点的作用。
当然有时候说理也是行不通的,毕竟他们的观念思维在那摆着,没法做到用一两句话就能瓦解的,这时候可多去想想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自己能不能用其他路径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所希望的,即能用自己的实力去证明自己是对的同时,又缓解了他们因观念思维所带来的焦虑。
一想到人生才刚刚开始,就因现实所迫‘房贷 - 为了以后的生活’,因客观生活的所需被迫失去主观生活上的乐趣,实属压力山大一事。身边的同事也在自嘲说着:‘自打背上房贷车贷,日子真过的那叫一个平淡如水……’
再来一说,买车一事。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范围之内,图个方便,这无可非议。但花大价格买个豪车,开出来看着确实很牛逼,但这是图个什么呢?图炫、图赞、图别人的羡慕?当然要是家底雄厚,啥都不用多说,开心就好。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又是处在这个年纪,内心想不膨胀很难,想不图炫图赞更难,一种消耗型的快乐在盛行。
社会学家芭芭拉将快乐进行了划分,分为消耗型的快乐和补充型的快乐。
沉醉于当下的生活,寻求短期快感的方式,因看不出有任何的损失,所以也就不那么在乎地生活着,‘睡前抖音熬半宿,早上头条看世界。刷剧刷微博,玩完王者又马上奔赴“吃鸡”战场’似乎成了常态,这是消耗型的快乐。
消耗型的快乐更多的是对过去想做的但未做的事的一种‘过度’弥补,是在填充欲望,而欲望是没法得到满足的,所以快乐也只能是短暂的。
而补充型的快乐,是在寻求长期的幸福与快乐,内心真正的充实富足。越是处于高层次的人,越是会用这种方式来寻求快乐,比如跑步、阅读、学习。
消耗型的快乐是在即时满足,听从本性的驱使,要的是当下的爽点,所以当有一条规划好的路摆在自己面前时,不抗拒接受它会是一种常态。
补充型的快乐是在追求长久的幸福,当下的爽点可能没有价值,一条规划好的路线也是没有意义的。快乐,只有看长期,是渐涨的,是内心真正的富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