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8,等我们都收拾完上床的时候,楼上准时传来了“噔噔噔”的高跟鞋声音。
一听见这声音,我心里“咯噔”一声,这个点可能是楼上的妹子刚从办公室回来吧,我在心里默默想。
一边刷着手机,一边听着楼上“砰砰乓乓”的伴奏,舍友悄声叹气:“但愿今晚她们能早点休息。”我也在心里祈祷:“今晚可别太晚。”
从22点到23点的过程中,我的头顶上一直有来回奔跑的脚步声,在地板上来回拖凳子的声音、扔高跟鞋的声音、拖行李箱的声音......
反正不是“咚咚咚”,就是“轰隆隆”。
我已经无心玩手机了,索性把手机放起来,就等宿舍熄灯。
终于过了23点,熄灯之后的宿舍楼更安静了,周围都静悄悄的,唯独我的头顶乱糟糟,她们好像是又回来了一拨人。不知道楼板太薄,还是夜里太安静,楼上女生吵吵闹闹的声音格外明显,我几乎能够听见她们在说什么。这中间持续不断的是重重地拖凳子、砸地板的声音。
我闭着眼,脑子里却一点都不困了。
我几乎能够根据她们发出来的声音判断她们的夜晚活动进行到哪个环节,这个“刚刚拖完凳子,一路跑到洗手间,然后冲回来,再拖凳子......”
我一直在等,在等她们最后把鞋子丢到地板上的那两声,我想那时候应该不再吵了。
可是我错了。等到了24点,上面还是忙忙碌碌地一直在转悠。舍友困倦地悄声说:“要不我上去看看吧。”
在一片漆黑的夜里,我在床上听见她们吵吵闹闹地给舍友开门的声音,然后很快就听见一个刺耳地女声划过夜空:“我们怎么吵了,你自己睡不着怪我们吗?”接着是重重地关门声。
舍友还没到宿舍,楼上已经变成了炸开了锅地欢笑,一种胜利者对战绩绝对张扬的欢笑。
我还能说什么,面对这样无聊之极的人,我一句话都不想说。只是等楼上渐渐平息了声音的时候,我又一次看了看手机00:40。
这早已不是第一次她们这样吵了,我们也不是第一次去沟通,结果总相差无几。“现在特别害怕晚上睡觉,想睡又不敢睡,总是在快要睡着的时候被下一个楼板震动的声音重新闹醒。”对头的姑娘叹着气。
想起去年我在天津的某一天,收到舍友的一条短信:“楼上每天深夜放毒,善意的沟通换来的定时吵闹,每天晚上11点半定时跺脚,是怎么样黑暗的心理才能做到如此行为。”
所谓的教养,就是不打扰别人的生活。
我们都生活在集体里,很多时候无心之举可能也会影响到别人的生活,这些都可以谅解,至少沟通过之后双方都会考虑彼此的感受,改善接下来的生活方式。可这种被反复提醒,从不在意,甚至如小孩子恶作剧般地变本加厉,真的让人无语。这不是游戏,一点都不好笑。这是没有教养,简直可耻。
与这种情况相反的,是我十几年住校生活里记忆犹新的事情。
中学住的宿舍是六个人的宿舍,因为统一作息大家基本上也都是同时睡觉同时起床。有一段时间,宿舍的一个女生想要晚上多看会书,又害怕打扰我们的休息,就从家里带了厚厚的床幔,白天卷起来,晚上看书的时候放下来。夜里她安安静静地在里面看书 ,翻书的声音极其微小,不仔细去听几乎听不到。就这样她看了一个学期的书,我们的休息几乎不受任何影响。
后来在大学里舍友偶尔晚上赶稿子或者写东西,怕影响我们休息从来不用鼠标。有时候因为个人活动需要早起化妆,她会提前把第二天用到的化妆品都一排排地摆在桌子上,下面垫上一层纸巾,所以第二天等我们日上三竿起床的时候,从不察觉她已经走了。
有很多时候,“路转粉”往往是不经意的小事。
去朋友家做客的时候,发现家里所有的桌子、椅子、所有会在拉动、抬放时候出声音的物件,都被她绑上了厚厚的布垫。
起初以为她是为了保护地板,后来在宝宝拍球的时候(实际上那只是一个很小的充气的皮球),我听见她说:“欣欣不能在家里拍球,会影响下面人休息的。”
我才恍然大悟她的用心良苦。
越是微小的事情,越是体现一个人的教养。
不打扰,是基本的教养。但不打扰,也不是委屈自己。
我从不主张为了迎合别人,丢掉原来的自己,完全改掉自己的生活方式,因为我们本可以在互不打扰的情况下就达到双方都满意的状态。
喜欢高跟鞋的自信优雅,可以在外面随便展示,但回到家里就立刻换上舒服的拖鞋。喜欢运动的健康,可以去室外进行各种锻炼,但不要在家里跳绳。晚归或者夜间工作,可以提前处理好有声的活动,在安静的夜里尽量少发出声响。
教养是“一屋之内”,是“一举手”,“一投足”。
越来越多的社会交往,让我们开始学习厚厚的礼仪宝典,挤时间去听礼仪讲座,去学习在什么样的场合下该穿什么样的衣服、搭配什么样的妆容、该说什么话、做什么事。
但真正的“礼”并不都是那样郑重其事的,也并不是在接待外宾与领导相处的时候才会想到“尊者优先”、“文明礼让”。仅仅是在“一屋之内”,“一举手”、“一投足”就足以暴露了所有的真相。
我们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会像外交人员那样去彬彬有礼,我们要的很简单。
我们想要的只是最基本的尊重和理解。
在每个再平常不过的素日里,有一份平平淡淡的生活。
这是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