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远川教育
文/阅读研究院 秦雨洲
高考的阅读题都给出了文体的类型,例如第一篇是现代文的论述类文本。在确定文体类型后,便是寻找文章的主题和章法。高考阅读题有个特点,就是文本的标题(出处)都是放在文摘之后。这种小伎俩导致考生的阅读与日常阅读顺序产生了差异,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因主题的缺失(延迟获得主题)而造成阅读速度的缓慢。
所以第一步不是马上就读全文或者看后面的问题,而是了解文章的标题(文末有),此篇论述文本摘录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标题包括一个构式“论…”,其中的“论”是典型的文体标识词,后面跟随的短语便是文本的主要论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考试中不会提供作者的信息,因此只能从作者姓名推测其中的“传统表演艺术”指的是中国的传统表演艺术。这时就可激发读者的经验知识,例如四川考生就可能想到川剧、皮影戏等。对“保护”的经验往往是针对文物的——文物的修复和长期保存。“传承”可以激发师徒模式的联想等等。
明确主题后要做的就是尽快明确章法。此时,就可进行全篇阅读,因为是高考论述文(限时),可采用标注/勾画的阅读策略。
第一自然段是提出背景问题,即段末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第二自然段论述了传统表演艺术的价值,即为什么要保护与传承传统表演艺术。采用了列举法,概括了传统表演艺术的两个特征:生活性、群体性。其中,需要明确一个观点:传统表演艺术虽然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对其的保护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区别。此外所谓的“雅化”是涉及传统的部分,即对传统表演艺术内容以何种形式发展的定位。
第三自然段,举例说明了对内容适当的加工,可以让传统表演艺术登上更高的舞台,从而达成传播(传承)的目的。此处应用了对比,列举了民乐西化的反面事例。最后给出了正确的“二度创作”的方法,以及对编导们的要求。隐含在传播中实现传承的观点。
第四自然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传承与保护方法:活态传承与保护。同时,对传统的保护方法进行了反思。并提供了采用新方法的依据。
其章法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前两段涉及“提出问题”包括为什么要提出其问题(第一二自然段),后两段(第三四自然段)涉及如何“解决问题”(第四自然段),包括新方法的来历(第三自然段)。
在明确文本模式(主题加章法后),就可直接进入答题环节。
第一题是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C是对第三自然段中列举的反例的理解,文本中是“民乐西化”,C中则将其边界扩大化成针对所有传统表演艺术的“西式改编”。这种边界的扩大化显然是对文本的错误理解。
第二题涉及分析: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即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推理、推论。
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此段中不是将“保护”与“保存”进行比较,而是指出有些地方将“保护”隐喻(理解)为“保存”,既将对实体文物进行保护的方法用在传统表演艺术上。这是对“保护”的片面化(隐喻会导致片面)。第一题是边界的随意扩大,第二题则是将边界局限化,这些都是错误的。
第三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所谓“说法”就是观点,经过分析后所得出的观点。三道题分别考察了论述文本阅读的三个步骤:理解→分析→得出观点。
D. 活态保护致力于维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
人的因素在文末着重强调“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前一句是因,后一句是果。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木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常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困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
(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B.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舞台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证论。
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D.文本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 ,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C. 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D.活态保护致力于维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
童年的阅读
决定儿童之间的差距
决定成人以后的差距
儿童的阅读需要专业的儿童阅读指导
*儿童阅读指导师 *
能指导儿童阅读的专业人才
扫描图片二维码 报名加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