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课件能不能上课?课堂上用多少张课件比较合适?
学情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讲课教师不同,在课堂上用的课件张数也不同。今天我用一张课件来授课,感觉效果还不错。
今天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研读,我把所要讲的内容借助一张课件来铺开。
读下列三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的发现。
第一组:
隐蔽干涸山坳枯黄茅草居高临下
第二组:
伪装僵卧蜷缩呻吟牺牲纹丝不动
第三组:
紧缩担心不敢不忍忍不住刀绞
1.读词语
学生自读,找生读,生评价。
发现学生将“干涸”“山坳”“伪装”三个词语读错音。而这三个词语,正是课文中的二类字。在学生纠正,学生领读中,完成积累词语的任务。
2.说发现
分别找学生说你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的作答、修正中,学生明确了第一组词语是表示环境的,第二组词语是形容动作的,第三组词语是形容心理的。
老师引导:第二组和第三组词语在文中是形容同一个人的动作和心理的吗?
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回答:第二组是形容邱少云的,第三组是形容“我”的。
3.练表达
(1)根据所读的课文内容,用上每组中的词语,分别说一到二句话。
(2)学生先自己说,然后老师指名学生说。生听,生评。比比谁说得好。
(3)用上三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讲讲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己说,四人小组成员间相互说,小组上台展示。生评定小组表现。
4.品形象
(1)提问:第三组词语就出自课文中的一段话,请找出来。
学生很快找到第12段。
(2)引导:自读本段,说说“我”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作答后,师明确:担心——矛盾——悲痛
(3)引导:“我”是因为什么而“担心——矛盾——悲痛”?从而衬托出邱少云怎样的形象?
学生思考后作答:英勇献身的精神。
(4)我们还从哪里可以看出邱少云是一位“伟大的战士”?
学生默读,作答。
明确:烈火在我的战友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像千斤巨石,伏在那儿纹丝不动,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
品读,体会邱少云的形象。
5.悟写法
(1)屏幕上的第一组词语是部队战士隐蔽的环境,找找在文中哪些段落有体现?
学生思考后作答:1—6段。
课文第1段至第6段写了我们潜伏的山沟环境,读一读,思考:本部分内容和下文写邱少云任凭烈火烧身纹丝不动有什么联系?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分享交流。
师明确:环境描写为邱少云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的抉择作了铺垫,也衬托出邱少云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整节课上只用了一张幻灯片,不是我懒,做幻灯片做得少,而是我发现既然是一两张都能解决的问题,我们用多张有必要吗?如果课堂上一会儿一变换幻灯片的话,除了缓解学生视觉的疲劳外,其他并无益处。
“返璞归真”。想想之前我们上学时,老师在课堂上也只是凭借一张嘴、一个课本、一块儿黑板,以及流利的语言表达,但是就是因为她不繁琐了,学生才会有更多的表现感兴趣的话,才能真正有时间有空间给学生再提及核心素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