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所以说:天地是负载万物的广宇;阴阳是化身气血,形成与男女生命体的动源;左右是阴阳运动不息的道路,水性寒,火性热,是阴阳的表象;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的原始能力。再进一步说,阴阳是互相为用的,阴在内,为阳之镇守;阳在外,为阴之役使。
帝曰:法阴阴奈何?
岐伯曰:阳性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性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黄帝问:阴阳的法则怎样运用呢?
岐伯回答道:如阳气太过,身体就会发热,腠理紧闭,气粗喘促,呼吸困难,身体也会为之俯仰摆动。无汗发热,牙齿干燥,烦闷,如果再有腹部胀满,就是死症,这属于阳性之病,患者冬天的尚能勉强支持,到夏天就不能忍受了。阴气过盛身体就会发寒而汗多,或者身体常觉冷,而不时战栗发寒,甚至手足厥逆,如果再出现手足厥逆而腹部胀满,就是死症,这属于阴盛病,夏天尚能勉强支持,冬天就不能忍受了,这就是阴阳偏胜所引起的疾病的症状。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阳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虛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皇帝问道,那么应该如何来调和阴阳呢?
岐伯回答说:如果懂得七损八益的道理,在人的阴阳就可以调和,如果不懂得运用这个道理,就会发生早衰,一般人到四十,阴气已经衰减一半了,其起居动作,也渐渐衰退,到了五十,身体觉得沉重,耳目也变得不够聪明了,到了六十,阴气萎弱,肾气大衰,九窍不能通利,导致下需上实,流鼻涕,淌眼泪等衰老的症状就会出现。所以说知道养生的人身体就强健,不知道养生的人身体就易衰老,所以同样体质的人,最后的结果却各不相同,聪明的人在身体健康时就懂得养生,愚蠢的人等的身体出现状况了才知道调养,不善于养生的人,常感不足,而重视摄的人精力就非常有余。精力有余就会耳目聪明,身体轻强,即使已经年老,身体也会强壮,当然本来强壮的就会更强壮了,所以圣人不做勉强的事情,不胡思乱想,有乐观愉快的旨趣,常使心旷神怡,保持着宁静的生活,他就能够寿命无穷,尽享天年。这是圣人保养身体的方法。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手强。
天气在西北方是不足的,所以西北方属阴,与此相对应,人右边的耳目,也不及左边的聪明。地气在东南方是不满的,所以东南方属阳,与此相应,人的左边的手足也不及右边的灵活。
今天的“七损八益”,我压根都没听说过,更别说用二者调和,询问某度,内容较多,明天继续“七损八益”的理解,感兴趣的明天继续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