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诗歌,共享。读书亲子教育
五十岁的老男人和五个孩子(渊明教子)

五十岁的老男人和五个孩子(渊明教子)

作者: 新功利主义 | 来源:发表于2016-10-30 19:33 被阅读95次

          如何教育孩子,这是古今中外为人父母都会担心的问题。近几年,教育开始往回转。因此,很多的古典文献被翻了出来,对于古人来讲,有一整本《家训》的人占了大便宜,诸如《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很多作品开始被通过各种途径介绍开来,广为人知。不仅带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极大的让这些并不被大家熟知的古人开始变成了一个一个的文化名人。按照通俗的说法,也算得上是名垂青史了。《家训》、《家书》等东西固然好,但这些大部头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验的总结,可以用来施之于具体行业,可很难看到古人鲜活爽朗的一面。而很多古人也如同我们现在一般关心子女的健康成长,在一些零散的诗篇中会提出来。陶渊明就是一例。

                                                                             有家书的感觉了


    ​      陶渊明是个无需介绍的人。因为,作为一个现代受过义务教育的中国公民来说,不知道陶渊明恐怕就如英国人不知道莎士比亚一样让人吃惊。对这个男人,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是《桃花源记》,还有《归去来兮辞》。但作为父亲的陶渊明有着他慈祥的一面,这点我们可以在他的《责子一首》里面看出端倪的。

                                                                   责子,据说是英文版上的图片


    ​      这首诗据考订是陶渊明五十岁时候写的。他说自己是“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这句话描写的很具体,翻译成现在的白话来说就是,两鬓已经爬满白发,肌肉松弛。我觉得这两句是对五十岁男人的一个很真实写照。当然,今天看来,很多人在二三十的时候就开始两鬓斑白,肌肉松弛,面色暗沉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对比之下,今天的我们在心里体验上并不见得会比古人幸福,就是古人的获得感要比我们多。

         ​五十岁的陶渊明已经有五个孩子了,他是这样说的“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固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从今天的生育观念来讲,他的大儿子是十六岁,这里要注意一点,就是我国古代的数理逻辑一直存在,比如这乘法,古书记载的大多是一个数叠另一个数,所以二乘以八就是十六,金庸先生的很多小说中在表现年龄的时候就说哪个哪个女孩年方二八。推算一下,也就是陶渊明是在三十五岁左右有了第一个孩子,那么按照现行的生育政策,陶渊明是典型的晚育,有产假的,可是又超生,罚款的话他那点俸禄可能远远不够。当然,由于当时的战乱以及人的存活率问题,生的越多越好。陶渊明的五个儿子,依次是阿舒、阿宣、阿雍、阿端、阿通,年龄可考的除了阿宣,其他的依次是阿雍和阿端都是十三岁,同年生,阿通九岁,那么阿宣的年龄也就是十五或者十四岁了。也就是说,这几个孩子很年幼。陶渊明用诗人的笔调告诉我们他的这几个儿子在他五十岁都在干什么,大儿子阿舒,陶渊明对他的评价是懒惰的没有几个人比得上,从今天看来,也就是那种吃了睡睡了吃,不求上进但要长膘的一类;二儿子阿宣呢,喜欢学习,但是不喜欢学问,《论语》里有句话是“行有余力,则以学问”,这老二是喜欢学,但是很少关注正统里面的典籍。就如同我们现在总听到家长说,我那孩子爱读书,整天报着本电子书看,或许这阿宣也喜欢看些搜神志怪的东西,在陶渊明眼里有点不务正业;阿雍和阿端,两个十三的小伙子,陶渊明说他们分辨不来六和七,当然,是繁体的六和七。我想,这是诗化的说法,他想说的是我这两个儿子认识的字不多,还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小儿子阿垂呢,九岁了还只知道整天吵着要梨和板栗吃,整个一个吃货。


          ​这就是大诗人陶渊明的五个孩子,陶渊明用戏谑的笔调描写了五个孩子的性格,很真实。尽管,为人父母且有几个孩子的会常说我给予每个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但是,是人就会有偏好,这是个悖论。所以,每个有多子的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不可能等同的,陶渊明尽管已经去世许多年了,但从他的说法里他明显的是比较爱二儿子阿宣。因为,这个孩子很像自己。其实,他本人对文术也不怎么感兴趣,同时,在写诗的过程中,其余四个孩子他都明确说了年龄,唯独阿宣没有明确的说,这就是关心则乱,很想多写几笔这个小子吧。

           ​放在今天,陶渊明可能会整天的指责这五个不成器的儿子,老子为了你们把能卖的都卖了,你们几个小子尽然不知道上进,早知道出生的时候就让你娘一屁股压死算了。我想他会这么说,尽管今天出现了不少存钱不如存人的案例。但是,从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观念里面来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个潜在的价值观念,当然,这个价值观念本身有一种偶像崇拜在里面,我觉得,从古至今你养的孩子不可能都当皇帝皇后的,所以,这个里面潜藏了一个很深的心里因素:就是要子女向成功人物学习。说白了就是一种偶像崇拜。但是,陶渊明并不这么想,他很开心的说自己都五十几岁了,而且肌肉松弛,不结实了,估计再生育的可能性比较小了。但是,这五个不成器的儿子围身边也挺高兴。我觉得陶渊明的教育观念上有孔夫子的影子,就是那句“因材施教”,让自己的儿子按照本有的性格好好发展,这恐怕就是陶渊明不打不骂、谈笑风生的底气。

                                                                             唯不见所以能见

    ​      诗的最后一句是“天运苟如此,且尽杯中物”。是感叹,但是,这种感叹中是欣喜还是落寞就不得而知了。曾今,看过一个说法:就是陶渊明这人嗜酒如命,哪怕是在和妻子准备要孩子的时候都不戒酒,所以,生了五个孩子在胚胎时期受酒精因素的影响,不是痴傻就是呆。这种基于现代医学观念而来的判断让我很无语,或许阐释者本人会觉得他的阐释是独家观念。那么,我有个推算,中国有句老话叫“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花烛夜怀孕的妇女不少,而且,花烛夜不喝酒会很少情趣,又有几个金榜题名的说自己喝了酒之后的孩子傻呆痴呢?所以,我认为,陶渊明在这里说的“天运苟如此”,一方面是寄托自己情怀,第二方面这个天运应该是儒家那套教育潜在作用。所以,他会在最后“且尽杯中物”,继续喝酒,这也是以别家的东西浇自己块垒。所以说,大诗人有大诗人的情怀,黄庭坚就说“俗人便谓渊明诸子皆不肖,而渊明愁叹见于诗,可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五十岁的老男人和五个孩子(渊明教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dsu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