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威廉.姆斯基在1892年时曾这样写道:
所有人的生活都有其明确的形态,但其实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习惯构成的。
这段话细思起来是无比令人恐惧的。因为我们都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情都是提前规划好的,是精心研究过做下的决策,但是,事实却是,这些事情都是习惯的结果。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认为,我们以为的可以主导自己的生活,其实是自己的习惯来主导。而习惯的生成是之前的自己带来的,那么也就是说,最初的自己或好或坏带来的影响都是久远的。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以强大的意志改掉一些坏习惯,那么身体的主人会发生变化,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总会受到限制。
杜克大学在2006年发布的研究报告也证明了这个观点:人每天有40%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由决定促成的,而是出于习惯。
那么既然习惯如此重要,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习惯”究竟是什么。
大脑的基底核——思维习惯化
一个得了病毒性脑炎的病人,手术前后似乎变了一个人,但却又还是他。他几乎忘记了一切,包括呼吸和吞咽等等基础生命活动,但是经过精密仪器的检查后发现身体机能并没有问题,只是单纯的忘记了。但是这个已经什么都不记得的人,却仍能保持之前的生活习惯:早晨起床后,去厨房煎培根鸡蛋,然后回到被窝,打开收音机。40min后,这些动作循环往复。但是如果问他厨房在哪,他并不知道厨房是由哪扇门联通。可他自己却知道饿了去厨房拿吃的,只不过依然不知道厨房在哪,哪怕刚刚出入过。
这个神奇的现象被科学家们发现,并展开探索。麻省理工大学展开基底核与习惯的关系。利用小老鼠做实验,他们发现,在刚开始接触新事物时,大脑是极其活跃的,大脑的每个部分都被充分调动起来,积极分析出现的所有新的事物。但是当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后,大脑的思维活动开始减弱,个体行为变得越来越自动化,思考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很多大脑结构都停止了活动,个体行为成了身体的一部分,都不需要思考。
由此,可以得出基底核是回忆行为模式及依此行动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基底核甚至在大脑其他部分沉睡时都在存储生物的习惯。
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那个得了脑炎的病人,为什么失去了之前的记忆,丧失了新接收的信息的存储功能的情况下,仍可以对一些行为保持肌肉记忆,可以不加思考的执行一些行为。基底核就是存储习惯的容器,从中调用出习惯可以留下更多的生物质能让大脑灰质平静下来进入休息状态或者进行其他思考,使得大脑的应用更为高效。
那么习惯是为什么出现的呢?
习惯的出现——大脑更加省力
类似于化学平衡中所有的反应都从无序趋向于有序;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经常将复杂的工作拆解变成一套可复制的标准流程。那么为什么要有序,为什么要标准化的流程呢?都是为了高效。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套流程是明确且标准化的,那么管理层能够更好的了解项目进展,执行者能够更少出错,甚至更利于机械化生产从而解放人力。那么最聪明且最为复杂的结构——大脑,更是会用此来实现自己的高效工作。
如前文所言,习惯的养成可以降低大脑的活动量,从而就可以节省能量节约思考空间。节约的脑力可以去思考更多其他有意义的事情,节约空间可以让大脑所占的空间更小,从而脑袋可以一定范围的减小,使得孩子和母体的存活率大大提高。故而,大脑趋向于更省力是非常有意义的。
那么大脑是如何调用习惯的呢?
习惯回路——掌握养成习惯的密钥
习惯回路的生成可以称为三步走:第一步:暗示。让大脑进入自动模式的筛选库,选择对应哪种习惯。第二步,惯常行为。可能是自己身体的行为习惯,也可能是情感表达或者是思维惯性。第三步:奖赏。个体都有利己性,只有拿到了奖励才能觉得这个方法的可行性很高,值得记录以便下次再用。
而这个习惯回路会在多次重复后变得越来越自动化。了解并掌握原理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怎么可以高效形成一个新的习惯来高效完成工作,“习惯?这个节省脑力的大杀器就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但是他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改变其中的某一环是可以改变习惯的,但是习惯是不能消失的,它只会作为组件隐藏在大脑的某一个角落,如果原先的习惯回路重现,这个习惯会被又一次激发。
不过,总而言之,习惯是一把双刃剑,他虽然可以帮我们的大脑高效工作解决一些日常的琐碎工作,让大脑可以留出更多的精力来思考别的事情。但是如果坏习惯占据上峰,却会让自己的生活节奏进入恶性循环。所以了解习惯,知晓其生成途径是必要的,它会让我们更加主动的来控制习惯,成为习惯的主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