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习惯重塑人生

作者: 小笨钟 | 来源:发表于2024-12-18 22:33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书并没有为读者提供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我倒是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的框架,让读者看清楚习惯的机理,指导读者去试验如何改变习惯。”

    这段话是《习惯的力量》作者查尔斯•都希格对这本书的注解。我们所有人生活中的选择,都是各种各样的习惯的结果。你人生的成功和失败,与这些好的、歹的习惯密切相关。

    这本书告诉我们,在科技的帮助下,科学家们可以实时观察人类的大脑,当受试者接触到诸如吸烟和美食的时候,研究者观测他们大脑中血液和电脉冲的情况,从神经层面上弄清楚习惯的动作机理,从而找到如何改变习惯的方法。比如有暴饮暴食习惯的丽萨,长期感到颓废和抑郁。可当她突然感觉到有了生活的目标、有个努力的方向时,她痛定思痛,用跑步代替吸烟,这个改变也延伸到她的饮食习惯、工作习惯、睡眠习惯、储蓄习惯、每天的安排和未来的计划,研究者发现在她大脑里,以前行为引发的神经活动被大量新脉冲所替代,她的大脑发生了变化,所以习惯随之也改变了。

    癫痫病人亨利•莫莱森症状严重,医生判断他的大脑里的海马体与癫痫发作有关,建议给他做开颅手术,吸出海马体及周围的组织。可是手术后,莫莱森癫痫发作频率虽然降低了,但手术前十年的所有记忆和经历都被消除了,医生测试他对新信息的记忆时长不超过二十秒。同样患有病毒性脑炎的尤金•保利,在大脑受创伤后,尽管他被清除了大部分记忆,但他依然还记得在年轻时养成的各种习惯,不过他能记住的新信息也都是一分钟之内的。

    另外一个实验,科学家打开被麻醉老鼠的颅骨,将能记录大脑最细微变化的微小传感器植入其颅腔中。然后让它在迷宫里走动,随着老鼠学会如何穿越迷宫,它们的思维活动开始减弱,行进路线变得越来越自动化,思考越来越少。研究人员发现大脑骨中心的基底核控制着它的自动行为,并且与人的思维习惯紧密相关。只要基底核完整无缺,习惯性的暗示就会不断出现,行为也会在你不用思考的情况下发生。

    在认识了习惯的来源和运作机理后,作者提出可以通过暗示、奖赏、信仰来改变习惯。

    霍普金斯在1930年成功地将白速得牙膏打造成全球最畅销的产品之一,同时还让刷牙的习惯以惊人的速度席卷美国,刷牙从这时候起才真正变成了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事。他成功的秘密就在于发现了某种特定的暗示和奖励机制,这两者激发了人的新习惯。尽管研究权威声称,所有牙膏,尤其是白速得牙膏,对于清除垢膜都是无用的。但霍普金斯不仅用广告让消费者感觉存在垢膜,而且让垢膜成了一种暗示,漂亮的牙齿变成了奖赏,这样的暗示创造了刷牙新习惯。

    宝洁公司在推销“纺必适”异味去除剂时遭遇到滞销。经过反复研究,他们发现有异味的家庭里,人们很少能察觉生活中的异味,即使最浓重的气味,在长期接触下也会变淡。所以纺必适滞销的原因在于产品的暗示无法被最需要它的人察觉,这些人偏偏经常闻不到异味,也就没法形成使用习惯,所以纺必适被束之高阁。

    找到原因,接下来就好办了。推销人员将本来设计用以去除异味的纺必适,塑造成了增添味道的东西——这种产品不是主妇用来去除脏衣物的所有味道,而是一种在所有东西都已经打扫干净之后,收尾时使用的空气清新剂。他们创造了渴求感,让消费者产生了所有东西在有亮闪闪的外观的同时,也有好闻味道的欲望,这让纺必适在市场上大卖。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国内肉类供应紧缺。为了说服民众进食以前不能接受的动物内脏,家庭主妇们必须寻找方法,让这些食材从外观到口味、再到气味都与家庭预期在餐桌上会出现的食材毫无二致,因为人们更愿意吃那些和以往食物味道相近、烹调方法类似的食物。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主妇们坚持每天对食材进行伪装。这样的坚持卓有成效,二战后美国民众的内脏消费增长了50%,内脏菜肴成了一种舒适饮食的标志,美国的餐饮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这本书介绍改变习惯的例子还有很多,随着我们逐步深入的阅读,我们越来越坚信,一个人的习惯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决定我们的生活体验,所以我们必须有决心去改变不好的习惯,必须有意识地努力寻找培养新习惯的暗示和奖赏,并找到旧习惯的替代品,这样,你就能自由地控制习惯,进而自由地控制自己的人生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改变习惯重塑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ryde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