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菜要实践。要多吃,多问,多看(看菜谱),多做。一个菜得试烧几回,才能掌握咸淡火候。粉蒸排骨、红烧肉、金汤肥牛,何时入味,只有神而明之,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富于想象,想得到,才能做得出。记得早些年,家里没有青菜,我就烫一把粉条,一棵葱、几个干辣椒,加两个鸡蛋一炒,非常好吃。
汪曾祺先生乃文学大师沈从文的学生,文笔细腻,善于观察生活中事物,又能从不同视角去记录、去描写、去还原曾经的一些老味道,让我们犹如亲临其境的品尝人间美食。这一部分为云南味—果品, 梨、石榴、桃、杨梅、木瓜等,既有难忘的回忆,又在回忆中享受幸福。我们每个人对儿时的味道记忆深刻,甚至到了中年还在寻找,譬如,小时候,父亲去赶集,回来时总是给我们捎来集上的大包子,那种味道终生难忘,似乎在白衣红立包子铺找到了那时的感觉,红立包子铺生意很好,每天人满为患,我想他们是不是也找到了童年的味道了。
米线和饵块是云南美食的代表,在汪先生笔下,我不但了解到米线和饵块的制作方法,更知道了关于这些美食的一些故事。米线当中数过桥米线最为出名,云南米线比我们这儿的米线要粗,跟我们的土豆粉差不多,说实在,我还是更喜欢咱们这儿的米线,无论是三鲜鸡丁味,还是麻辣味,配上一份饼或者一个肉夹馍,偶尔吃一顿,回味无穷。有时我也想写写范县的美食,高码头羊肉汤,濮城滑鸡汤和杂拌,王四羊头,范县大包子,高码头肉旋子,一口香凉皮,古城灌汤包,辣椒面糊,华豫羊肉,白衣水饺等,食物承载着一方百姓的饮食习惯,反映着当地的风土人情,爱美食就是爱生活,享受美食就是享受生活,汪曾祺先生的《老味道》与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宋人的《山家清供》等,都是美食佳作,值得一读。
汪曾祺先生有几个拿手菜,拌荠菜、拌菠菜,干丝、烧小萝卜、塞肉回锅油条,有些菜我没吃过,甚至没见过,但是在汪先生的笔下,这些菜令人垂涎三尺。冰糖肘子、腐乳肉、水煮牛肉、干煸牛肉丝等,这些也是汪先生餐桌上的家常菜,真羡慕那些到汪先生家做客的人。居家过日子,需要有几个拿手菜傍身,否则逢年过节,气氛会大打折扣。做菜要有想象力,爱琢磨,如苏东坡所说“忽出新意”,就是要多实践,一次不行两次,失败几次,方得要领,没事了,多翻翻菜谱或者小红书,厨艺一定会大长。记得有一次做酸汤肥牛,直到第三次才算成功,幸好,妻子和孩子的耐心坚持。《随园食单》中说,“有味者使之出,无味者使之入”,还有“荤菜素油炒,素菜荤油炒”,根据经验,这总结的很好,譬如,羊油辣椒白菜,是一道绝好下饭菜,记得同事老葛每年冬天都爱买一块羊油放着,专门用来炒羊油辣椒白菜,加之老葛厨艺不错,可谓一饱口福。
汪先生谈到各种豆子的吃法,扁豆、豇豆、蚕豆、红小豆(赤豆)等,有的可以煮饭,如小豆,还可以煮熟制作豆沙,每年春节,我去五姨家串门,她都会给我一兜豆沙包,的确,五姨做的豆沙包极好吃,尤其是里面的枣去核,可是孩子们不愿意吃,只有我自己独享了我不常吃扁豆,好像每年秋天菜市场都有散卖扁豆的,只是不知怎么吃,从来没买过。我常吃的是芸豆,一种扁一点的,另一种圆一点,不知道芸豆和扁豆有什么区别?冰赤豆里面放的应该是蚕豆,软软糯糯,冰爽可口,超市里也有散装或成袋的油炸蚕豆,牙口不好,最好不要吃,太费劲了。读书的确可以增长知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何为“脍”?似乎很多人不知道,汪先生在书中解释较详细了,“葫”是什么?除葫芦外,还指大蒜。从汪先生的字里行间,不仅了解到天南地北各种美食,更能体会当时的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并从中理解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