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得自在?
有句话说得好:因非自在,故得诸般自在。
什么意思呢?
因为自我有约束,所以,才会获得自在。
有人觉得这像是绕口令,因为约束不自在的,所以才有自在的,这不是废话吗?除了不自在的,不就剩下自在的了吗?
先别急,静下心来,慢慢听我说。
先看一个例子:
公司规定,员工犯了错误,主管要连带负20%的责任。
小王上班用手拉公司玻璃门把手的时候,可能是用力过猛,玻璃门的钢化玻璃直接碎了。
这着实把小王吓坏了。
令小王害怕的,不仅仅那玻璃爆碎的意外,更多的是他担心后续的赔偿,毕竟是自己开门的时候,玻璃碎了。
他心事重重的给自己的领导李主管打电话,说明了情况,并强调自己不是故意的。
李主管听完只说了句:“知道了”。便结束了通话。
这件事让小王一整天都心事重重,他心里盘算着玻璃门的价格,懊悔自己怎么这么倒霉。
临下班时,他看见李主管兴高采烈的从前面路过,他见领导心情不错,于是跑过去,心里想着主管也会连带20%的责任,他去跟领导道个歉。
小王说:主管,不好意思,玻璃门的事连累到你了。
李主管说:没事,你没受伤就好。
小王说:这次我得赔多少钱?让您也连带了20%的责任,要不然我把您连带的那部分钱给您吧,毕竟这事跟您也没关系。
李主管说:你是这么想的啊,不过你想多了。如果是蓄意破坏,肯定是要受处罚,但是你只不过是正常开门,并没有什么过激的行为,所以这件事我上报的是玻璃门质量有问题,公司已经安排维修部门重新安装玻璃门了,这事跟你也没关系,过去了。
小王听到这,心情瞬间开朗了,笼罩在内心的阴霾消散了,见到了阳光。
小王连连道谢李主管,然后高高兴兴地下班了,他此时的内心是无比的轻松、自在。
那么,请问:这一天中,小王和李主管他们的内心是自在的还是抑郁的?
小王的心情是抑郁的,因为他在担心赔偿的事情。李主管的心情是自在的,因为他知道这件事并不会承担责任。
所以,如何获得内心的自在?
你对事物有正确的预期。
春雨飘微,行人不惧湿衣,秋风乍冷,路人不着厚衣,知其然而明期也。
“春雨飘微”,行人并不会害怕雨水打湿自己的衣服,因为大家知道这样的雨不会下很长时间。
如果不知道这个规律,心里没有这个预期,行人一定担心雨会不会越下越大?内心就会着急、不自在。
人们敢于不带雨具在飘微的春雨中出门,而且能很轻松、自在的享受蒙蒙细雨的感觉,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这场雨的规律,心里有预期,内心才会如此轻松、自在。
“秋风乍冷”,人们不会盲目地去穿厚厚的衣服,因为人们知道,这种温度不会持续降下去,而是会很快会回温,人们知道这个规律,有了这种预期才敢穿薄衣服出门。
由此可以看出,什么才会使内心自在?
正确的预期。
正如文章中的李主管有预期,他内心自在,小王,他没有预期,他内心彷徨;春雨飘微、秋风乍冷,有预期的人内心是享受的、自在的,没预期的人,内心是急躁的、彷徨的。
那么,世界上这么多的事情,我们不可能每一件都有经验,每一件都能掌控,应该怎么办?
懂得规律。
懂得什么规律?
天道、地脉、人性的规律。
比如:
有条人性规律是:长施者生怨。
做善事,不要形成固定的频率,因为受惠人一旦掌握了你做善事的规律,他的心里就有了期待,潜意识里形成了习惯,你所错的一切就变成了“本应该”。一旦你中断了善举,他的期望落空,惯性被打破,内心就会产生被剥夺感,怨恨、责备之情油然而生。
你看丛飞的例子,你看孙俪的例子,本来他们是好心的慈善资助别人,但是结果却是喂了“白眼狼”。
如果你懂得了这个规律,就不会出现“农夫与蛇”的悲剧,因为你会对这件事有正确的预期,会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既然“长施者生怨”是条规律,知道接下来的发展规律,你就会有正确的预期,所以你可以采取“唯让恒常,以其不期,而得恩情”的方法。
也就是,打破固定频率的“长施”,偶尔进行一次施舍,而且没有固定的频率,那么,对方就没有了期许,因此,你的每一次慈善行为都会让对方感恩。
那么,你也就不会产生因为“长施者生怨”,而带来悔恨、痛苦的感情,也不会觉得人心险恶。
那么,你做的事情都会让自己内心获得自在。
最后再看一下文章开头的那句话:因非自在,故得诸般自在。
你懂得事物发展规律,对事物的发展有正确的预期,那么,你就会避免那些使你痛苦、彷徨、悲伤、悔恨的行为,比如,你知道“长施者生怨”这个规律,你就会有意避免“长施”的行为。
所以,自在并不是胡作非为、肆意妄为,而是认知规律、懂得规律,对事物的发展有清楚的预期,这样你才会获得内心真正的自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