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鹏客文学社想法读书
关于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

关于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

作者: 谢风车 | 来源:发表于2019-04-03 00:05 被阅读49次

欧阳修四岁丧父,他的母亲非常贤惠,既能抚养和教他识字读书,又能把父亲的为官作风,遗训传给他。欧阳修在父丧六十年祭,写的祭文《泷冈阡表》里说得一清二楚。用一生的回顾,宦海浮沉的心路,彰显了父亲的先知先觉,母亲贤惠慈爱,年迈的文字里流露出对父母的感恩和怀念。

苏轼幼时,父亲外出,母亲带他兄弟俩读《后汉书》,一篇一篇教(那时候是没有翻译本的),教导他们很多温良恭俭让的道理,苏东坡一生困苦艰难,但却对政敌没有怨恨心,后来还专门去看望退休的王安石;苏辙一生温文敦厚,宦海中比较少受委屈。这跟母亲对他们幼时的教导分不开的。

孟母,陶母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就不一一介绍。

女性在历史中虽然被定格在第二性,但是很多女性在相夫教子上树立了一股温柔的力量,对其丈夫孩子的影响深远。除了上述欧母,苏母,近代胡适、钱穆先生的母亲都是以这么一股温柔的力量撑起了他们一生的人格养成,特别是等到经历过人生波折后感悟到母亲曾经的言传身教才更加真切。这可以参见胡适的《我的母亲》,钱穆先生的《八十忆双亲》。所谓的教育把人教成历史是男人书写的,女人“无才便是德”,想想就有问题。古代特别讲究门当户对,特别是世家和书香门第,基因优良,教育上是不会亏待女性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特别是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宋朝,很多名人的母亲,帝王的妃嫔王后太后,没读书可能吗?李清照更不用说了。无可否认男权社会里埋没了女性在背后的贡献,然而这股温柔的力量是无穷无尽,不会消逝的。“国家混乱,有忠义,六亲不和,有孝慈”般的歌颂母亲和女性太low,应该自然而然的让女性在历史舞台上轻歌曼舞才好。(个人愚见,敬请指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dyo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