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听过一个讲座,题目是《教学中的偏态行为》。恕我寡闻,我是第一次听说“偏态”这个词,但是内容我是知道的。简而言之,专家所指的偏态就是教学中教师不该出现的一些行为,比如播放和课堂不搭的视频,说和教师身份不符的话语,故弄玄虚的教学导入等等。虽然专家说的内容不错,态度也很诚恳,领导总结也很高度,但是我们总觉得专家没有考虑他的受众,没有考虑他们的需要!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几个听讲座的老师回来沟通了一下,一致意见是:讲座内容更适总于尚未毕业的师范生,应该是给他们毕业前或者实习前的建议。
尽管讲座内容不太被认可,但是,到底专家还是专家,水平还是很高的。这在后面的提问环节可见一斑,特别是回答一些关于文本解读的问题,很见水平。想起专家在开头说,这个讲座内容是他临时更换的,不免有点遗憾。我们还真是想听听关于文本解读方面的专家讲座呢!或许这也是讲座中的偏态行为?我姑且说说,你也姑且听听罢了。
那么,借着“偏态”一次,我也来说说我看到的教育中的一点偏态行为。当然,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我的站位不会太高,看的也不够全面深远。所以,我所说的不免片面,你也是姑且听听。
偏态之一,家校合作中把家长捧的太高。我非常认同家校合作的意义,因为家长是教育的一分子,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如果学校方面和家长方面沟通畅通,那么学生教育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可是,我觉得在学校教育中,家长只能是个配角,而学生和教师才是主角。遗憾的是,我看到的部分事实是这样的:只要是有家长一投诉,不管谁对谁非,肯定是学校不对,肯定是老师有问题,然后批评、提醒、整改一大圈。什么时候学校成了职业为家长服务的机构了?什么时候老师的教学教育方式都得和家长合拍了?你说,这是不是偏态?
偏态之二,教学实践中不注重教学规律。我们社会依然不承认有些学生是学不会的。因为有一句名言响彻太空——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说学校是个小社会,社会是座大学校。为什么能接受社会上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却不能接受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呢?对了,你不要拿56号来反驳我好吗?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言有易,言无难!此话不假,有个雷夫,有个船长,然后有了一批“春风化雨”,这是“有”!可是,你不能说全部学生都能“春风化雨”吧,即便是还有很多雷夫们,船长们的涌现。对了,你也不要和我说什么孙子或者孔夫子的“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等等。道理我都懂,可是道理说得通,现实就一定能实现嘛?
偏态之三,网络教学设计不从教师和学生出发。任何教学形式的主体都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包括网络教学。但从目前轰轰烈烈的全民直播闹剧来看,似乎不是这样!听说“停课不停学”号召一出,教师们被立即通知录课;听说不要求全体老师录课以免浪费资源,教师们又被要求直播;听说直播也不被社会认可,怎么办?新瓶装旧酒,改名换姓啊!好了,我们现在非录播非直播,而是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平台!有点小尴尬是不是?是,但尴尬并不是来自于改名换姓,而是我们师生的感受不被考虑在内!全民不适合网络直播,学生就适合全天网络学习吗?学生有没有可能被网络信息打扰,心智或者健康?为啥我这个点在写作?就是因为昨天晚上点眼药水闭上眼睛想歇会儿,可是闭上就不想再睁开了!我想,学生们应该比我更苦更累吧?
就写到这里吧,不是偏态没有了,而是我的眼睛极为不舒服,此刻需要闭目养神。因为一会儿就得起来接着直播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