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原【第05公冶长篇第10章】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杨伯峻译文】孔子(又)说:“以前我看人,他说什么,我信什么;现在我看人,听他说,再看他做。因为宰予,我改了过来。”
【钱穆译文】先生(又)说:“以前我对人,听了他说话,便信他的行为了。现在我对人,听了他说话,再得看他的行为。这一态度,我是因对宰予而改变的。”
【李泽厚译文】孔子说:“开始我对人,是听他的语言而相信他的行为;如今我对人,是听他的语言,而观察他的行为。是宰我使我改变了。”
【注】三大家基本情况: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游梦僧直译】孔子说:“开始我对于别人哪,听他说的话就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哪,听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因为宰予给改成这样!”
【游梦僧意译】孔子说:“以前我观察一个人哪,听他说的话就信他的行为(合于所言);现在我观察一个人哪,听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才能确定是否言行一致)。因为宰予改成这样!”
【详解】特别注意,现通行版本的《论语》,【第05公冶长篇第10章】的内容是:“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实际,这里的两个“子曰”出现在不同场合的。对宰我“不仁”的守丧言论所发的感慨,是本章的第二个“子曰”。所以,本僧把前面的内容划掉!
换而言之,【第05公冶长篇第10章】的内容,应该一分为二,成为两个独立的章节才是正确的。
由于上文解读的【第17阳货篇第21章】中,宰我“三年守丧应改为一年”的“不仁”言论,孔子说出了“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这就是本章排序位置在于这里的依据。
本章无论是字词,还是语法句意,都极简单,本僧就一详细解释了。
其中的“予”,是指“宰予”,也就是“宰我”。
宰我:即宰予(前522年—前458年),姬姓,宰氏,名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鲁国人,思想家、儒客先贤。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口齿伶俐,擅长辞辩,被孔子评为“言语科第一名”,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和楚国。
“于予与改是”中的“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说的话,已经是很重了,可算得上因为宰我,连人生观都发生了改变。很多人读《论语》,都认为被孔子批评得最多最狠的是子路。而实际上,被孔子批评得最多最狠的是宰我(宰予):
[if !supportLists]一,[endif]【第17阳货篇第21章】予之不仁也!
[if !supportLists]二,[endif]【第05公冶长篇第10章】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if !supportLists]三,[endif]【第05公冶长篇第10章】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本章简单,就解读至此。敬请继续关注游梦僧之《拼图解论语》,谢谢。
【第05公冶长篇第10章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游梦僧直译】孔子说:“开始我对于别人哪,听他说的话就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哪,听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因为宰予给改成这样!”
【游梦僧意译】孔子说:“以前我观察一个人哪,听他说的话就信他的行为(合于所言);现在我观察一个人哪,听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才能确定是否言行一致)。因为宰予改成这样!”
版权所有,请尊重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