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把孩子的每次犯错当做学习的机会

把孩子的每次犯错当做学习的机会

作者: 依书成长 | 来源:发表于2018-11-25 19:33 被阅读0次

    樊登老师说过这样一向话,让我感触颇深:“家长不要把孩子的每次犯错当作谴责的机会,而是要把它当作孩子学习的机会。”

    人生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每个人都是在犯错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大人会犯错,孩子更是如此。

    1  爱打人的小宝,变得懂礼貌了

    小宝三岁了,一岁以后就一直由爷爷奶奶带着,三个月前刚回到我们身边,跟我们生活在一起。小家伙聪明伶倒,大眼睛亮晶晶地,仿佛会说话一样,特别招人喜欢。刚回来的时候他很胆怯、害羞,但没过两周就融入到了家庭中,成为活跃的一分子,看着他这么快就适应了新的环境,我们都很开心。

    但是,随着陌生感的退去,间题也来了。他总是玩着玩着,就开始抢姐姐的玩具,姐姐不给就动手打人,姐姐让着他,他还不依不饶,爸爸妈妈说一下,就犯驴脾气,要么是赌气藏起来一言不发,要么声嘶力竭朝爸爸妈妈大吼大叫。

    为了让他改掉这个毛病,我一开始态度很强硬,如果他打了姐姐,让他一定要向姐姐道,或者训斥他,甚至罚站,但是效果非常不好,他迫于我的威力当时乖乖就范了,但以后发生类似的事情反而闹得更厉害了。

    其实,像大人不喜欢被压制一样,孩子也不喜欢强硬的手段。

    于是我换了一种方法,开始耐心跟他讲道理,如果他还是不听,就干脆不搭理他,让他自己冷静,效果比强硬手段好了一些,他打人的次数少了,也很少对爸爸妈妈大吼大叫了,但是时不时还是会一言不发地藏起来。

    面对孩子的错误,你只要愿意多给予一些耐心,他便会多回报你一些改变。

    但这,似乎还远远不够。他虽然已经明白了打人是不对的,但要用什么方法代替自己打人的行为,打人后应该怎么做,如何照顾别人的情绪,却还不清楚。为此,我查阅了很多亲子教育的书籍,并慢慢地在实践中进行尝试。

    事情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那天晚上,我躺在瑜班垫上做运动,小宝却总在旁边打闹,我让他到离我远点的地方玩他有点不高兴了,又一次扔球的时候,手一下拍到了我眼晴上,我痛得大叫了一声,条件反射地说了一句:“儿子你怎么打妈妈?”。在一旁看书的孩子他爸听到了我的惨叫声,严肃地批评了他,还假装生气地抓着他的两只手,不让他动。他彻底不高兴了,眼泪直在眼眶打转,等爸爸一松手,他扭头就赌气躲到了书房的角落里。

    后来,我冷静下来一分析知道了他应该不是故意打我,而是扔球的时候手不小心拍着的。

    我走进书房耐心地跟他说:“儿子,你是不是不小心打着妈妈的?”

    他一言不发。

    我继续说“你是不小心打着妈妈的,妈妈知道,妈妈虽然很疼,但妈妈那么爱你,不生你的气,也不会怪你。”

    他还是不说话。

    “下次记得玩的时候离别人远点,这样你能开心地玩,也不会打着别人;如果你不心打着别人了,告诉别人你不是故意的,然后说一句对不起,别人就不会生气啦”。

    他依然保持沉默。

    “妈妈都不生气,你咋还生气了呢?咱们都不生气,握握手,和好吧。”

    小家伙终于不情愿地伸出了他的小手,轻轻地和我握了握,但却冒出了一句:“我不要你”。

    我愣了两秒,说:“你不要妈妈,妈妈要你,妈妈在外面等你,等你想要妈妈的时候,你就出来抱抱妈妈吧”。然后我就出去了。

    小家伙看我出去了,时不时地探出头来偷偷观察我,我假装没看到,没一会,他就别别扭扭地自己走了出来。我很热情地说:“儿子要妈妈了?过来抱抱妈妈吧”。

    但他并没有走过来抱我,而是直接抱了爸爸,还断断续续地跟爸爸说:“我是扔球……打着妈妈”,他是想告诉爸爸,他不是故意打着我的。爸爸说:“我们知道,你不是故意打着妈妈的,但妈妈会疼呀,去抱抱妈妈吧”,他还是不愿意。

    我暗想,他可能觉得,是因为我误会他故意打我,爸爸才会批评他吧,知道我才是导致他挨批评的直接原因,所以宁愿走过去抱批评了他的爸爸,也不愿意抱我。

    过了大概5分钟,他看我一直没说话,继续在做运动,居然自己走了过来,要抱抱我,亲亲我,还跟我道了歉。

    从那以后,小宝开始学会试着表达,安抚别人的情绪,也学会了描述事情发生的经过,用道歉、拥抱承认自己的错误。

    家庭教育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家长在与孩子的不断磨合、互动中,及时调整、改进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2.面对孩子的错误,家长和孩子分别是怎样的心态

    中国的传统教育遵循的是中庸之道,三观极正,这本身没有问题,但在家庭教育中,这却成了家长最大的问题。

    “大主角意识”太浓,总是摆出一副“我比你懂,所以你必须听我的;你做的是错的,就必须按我的要求改”的高大姿态。孩子犯错之后,动不动就长篇大论说教,甚至指责、挖苦讽刺、惩罚,我们光顾着宣泄自己的情绪,却不管孩子能不能听懂,利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为什么一遇到孩子犯错,家长就容易情绪激动,甚至抓狂呢?

    从根本上来说,家长是为了撤清责任,不想和孩子一起承担犯错误的后果。

    人们对于错误从心底里总是排斥、抗拒的。面对错误,每个人都会习惯性将责任推卸给他人,潜意识里总是希望犯错误的那个人不是自己。

    所以,当孩子犯了错,我们总会说:“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你怎么还是不听?”潜合词就是:我已经尽到了告知的义务,再犯错就是你自己的间题,跟我没关系。

    但是,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急于跟孩子划清界限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作为家长,我认为心理上即使再无法接受孩子犯错的事实,行为上也理应跟孩子一起承担这个错误,并教会孩子避免犯错的方法,这才是自救最好的办法。

    和很多家长一样,当孩子犯了错,我以前也容易采用说教、冷暴力、甚至怎罚的方法。记得有一次,大宝考完试我问她考得怎么样,她小心翼翼地说:“我不敢说,我怕你们骂我”。还有一次,我被她气急了,然后不经大脑就跟她说:“你别搭理我,我也不搭理你,你爱找谁当妈就找谁去”,孩子当时伤心得直哭,特无助,小手一个劲拉着我不撤手,生怕我走掉。这两个场景,总是会时不时地回想在我的脑海里,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我到底给孩子带来了怎样的伤害?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强,但解读能力很弱。孩子的内心很敏感。对于大人的一言一行,他都能很快地捕捉到,但是他无法进行全面的解读,很容易误解。

    特别是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他的内心本身就充满害怕和恐惧,家长一句语气重一点的话,他都可能解读为家长不爱他,孩子一旦觉得自已缺乏爱,就不能很好地获得安全感,很难建立正确的依恋关系,如果家长经常采用语言、行为暴力解决,孩子还很可能出现以下4种偏差行为,

    寻求过度关注:好了没一会,很快又回到老样子,或者换一种方式继续骚扰別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争夺权利:变本加厉,消极抵抗,无声地抗议;

    报复:伤害别人,毁坏东西;

    自暴自弃:更加退缩,毫无反应,毫无改进,胆怯,不敢尝试新事物。

    其实,回到起点,人终生都在追求归宿感和价值感,这种追求可能正是因为在孩童时期没有得到满足的补偿心理。

    3.教育的本质是交流与理解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殷切期望,可能正是因为期望过高,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家长就容易着急、焦虑,担心孩子的一次犯错就会怎样怎样,把后果想得过于严重了。

    其实,细想一下,日常生活中,孩子犯的哪个错误真的能决定他的一生呢?几乎没有。

    何况有些事情根本没有对错之分,所谓的对错只是以你的标准来进行评判的,你的标准就一定对吗?

    爱因斯坦的例子大家都很熟悉,上学的时候,老师、同学们都在上课,他却跑出去孵鸡蛋,大家都嘲笑他,老师认为他智力有问题,是个傻子,让他妈妈把他接回家。试想一下,如果他妈妈也遵循周围人所谓的正确“标准”,那么能成就世界上这位最伟大的发明家吗?正是他妈妈的充分理解、尊重和鼓励,使他在大家都排斥他的时候,依然有勇气坚持做自己的事情,最终成为了“发明大王”。

    所以,面对孩子的错误,家长首先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要学会放在孩子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来看待孩子的错误,看你所教给他的,对他多年之后是否依然有用。

    如果孩子犯错之后,你采用的是讽刺、挖苦、暴力等方式,那么孩子学到了什么?他学到了犯错是一个不好的事情,犯错之后会受罚;其次,他还学到了犯错是一个不可原谅的事情,那么以后如果别人犯了错,他也会采取和父母同样的方式对待。

    但是,人生处处充满错误,每个人都会不断地犯错。

    一个人如果总是以过于苛刻的标准对待别人时,他会时时给别人带来压力,那么注定无法和爱人建立亲密关系,无法和别人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那么他将很难获得幸福。

    关注孩子的情绪。记得有一天晚上,我正在卧室,忽然听到小宝在客厅大哭,我跑出来一看,他正一边哭,一边叫大宝把玩具还给他,孩子爸和爷爷也在旁边一个劲对大宝说:“你是姐姐,应该要让着弟弟,快把玩具还给弟弟”。大宝赌气就是拽着不给,后来生气了,啪地一下就把玩具扔到地上,哇地一下哭了出来。我问大宝发生什么事,她激动地说弟弟好讨厌,一个人霸占着玩具不给她玩,爸爸也不陪她玩,还说她。如果我这时候再跟大宝说要让着弟弟之类的话,大宝肯定会更加讨厌弟弟,觉得大家都不爱她,只爱弟弟,对于她以后跟弟弟的和睦相处没有一点好处,而且,如果再次遇到类似的事情,她有可能会变本加厉对待弟弟。我说:“宝贝,弟弟不跟你玩,妈妈知道你很委屈。你跟弟弟玩是为了享受玩的乐趣,但你不把玩具给弟弟,弟弟没法玩,你也不开心,你们俩都没有享受到乐趣,你可以教弟弟换一种玩的方式,如果弟弟还是不愿意的话,你可以叫妈妈陪你玩,你看妈妈以陪你玩什么呢?”大宝情绪缓解了下来,说:“妈妈,我知道了,那你陪我打球吧”。我陪大宝打了会球,她就完全没有了之前不开心的情绪。现在,如果弟弟不愿意跟她玩,她很少再采用硬抢的方式,而是学会了自己想办法,让弟弟开心地和她分享玩具。

    其实,与事情的对错相比,我们关注的更应该是孩子的情绪问题。家长们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有自认为正确的价值观。但是不要忘记,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他无法站在现在的角度去理解大人的那些大道理,也不能体会到多年之后才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千万别一发现孩子犯错就想当然地一顿评论、说教,因为他根本听不进去。

    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通过同理心倾听,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和情绪,然后通过启发式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要怀疑孩子的能力,只要你教会了孩子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发生类似的事情时,他就有可能能够运用自如,孩子融会贯通的能力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更强。

    关注孩子犯错后的自然结果,而非逻辑结果。我们常常教育孩子要实事求是,就事论事,但在对待孩子犯错这件事上,我们最做不到的就是就事论事。比如,孩子做错了一件事,就认为孩子是一个不听话的人;孩子成绩不好,就觉得孩子丢了自己的面子;孩子不好好吃饭,就不准看电视……这些都是关注逻辑结果而非自然结果 的表现。关注逻辑结果至少会给孩子带来两个很不好的影响:让孩子觉得当别人在这件事情上犯了错,他就可以通过另外的事情来惩罚别人;孩子容易以偏概全,看不到一件事情可能产生的真正后果,那么,他就没法找到真正解决的办法。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关注孩子犯错后的直接结果,并从这个结果倒推,去寻找改变这种结果的办法。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你如何对待孩子,孩子就会如何对待别人。学会真正理解孩子,接纳孩子,拥抱孩子,哪怕在错误中,我们也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长,培养更加亲密的亲子关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把孩子的每次犯错当做学习的机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dzs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