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己证书:用自己的实践经验来检验书中的理论。例如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给教师的建议》,我就是用这个方法读的,在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每一条建议中我都会根据他的事例来补充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案例。读这本书的时候真的就是他讲故事我演绎故事。
2.纵横参读:纵:沿着心理学发展脉络和作者别的作品纵轴来读。
横:参照相关、相近、向左的作品读。例如在读《大概念教学》一书时,很自然地我会将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以及新课标结合起来去参考着读。很容易打通其中的一些理论,使理论之间互相渗透,帮助消化更为艰涩的知识。
3.比较式读书:不同版本比较。例如在读《什么是教育》时,我会将两个版本都买回来对比着读,因为翻译者不同,其中的一些语言表达也不同。童可依版本的语言表达相对专业化,邹进版本的语言表达相对通俗化。而我最先读的是童可依版本,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观点我会翻到邹进译本中去看另外一种表达,理解起来就会容易一些。因为作者雅思贝尔斯距离我们太遥远而且又是哲理方面的教育类书籍,这个方法确实很好用。
4.文献择读法:傅国涌说:拿到书,我一般先看参考文献,决定要不要读,要不要精读。例如我在读《语文教学细节60讲》时,每节都会提到一些文献,所以,遇到特别感兴趣的,我不仅会精读这篇文章,而且会在知网上找到这些文献来读。这就丰富了我们的认知,开拓了阅读的思维。
5.跳读与反刍:这两个方法很好理解。不需要我们精细理解的跳读即可,意味深长的需要我们不断反复去品味和思考。
6.折页、圈划、批注:这几个也是我们都常用的方法。在此不赘述。
7.摘抄、共读、输出……:摘抄我们也有人在用,但是可能仅仅是停留在了抄的层面,而我是这样做的:例如在阅读《什么是教育》一书时,我是一句一句地抄,用黑色笔抄,用红色笔来记录自己当时的理解与思考。现在回头一看当时的理解真的是浅薄,但是没有那些浅薄的付出,又哪里来的今日之发现呢?共读就是跟着一些人一同读同一本书,输出就是写作,写阅读心得等。
8.批注式阅读:朱光潜曾说: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我在读《教育的目的》和《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时就用的这种方法,受益匪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