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婚姻育儿心理
离开孩子一周,为何坏习惯复发了?如何引导?

离开孩子一周,为何坏习惯复发了?如何引导?

作者: 07e0350cee87 | 来源:发表于2017-12-02 08:08 被阅读0次

前段时间因工作原因,把4岁的孩子送给爸妈照顾了一周。我们一出差回来,便兴冲冲去接孩子。孩子刚见到我们,眼睛亮了,却没有扑过来。我这当妈的可开心了,可小宝贝特别淡定,也不主动和我说话。晚上,等小宝贝睡后,我和老公吐槽,说被小宝贝伤透了心。他却神奇的高情商了一回:估计还在生咱俩的气呢。

没想到,大头还在后面呢。回来的三四天内,小宝贝干了特别多的坏事。比如,故意光着脚走路;把妈妈的书本弄乱了一地;把爸爸的手机藏起来;故意摔玩具……这些行为,在他更小的时候都存在过,我们也进行了适当的引导、教育,小宝贝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表现出这些坏行为了。

一开始,老公被孩子气得够呛,正准备狠狠批评。我联系了一下前因后果,阻止了他。

站在孩子的角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其实是在有意识地用以前的坏行为,来表达他对爸爸妈妈与他分离的不满。他通过坏行为来抒发他的害怕、迷茫、和愤怒。这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正常心理表现与行为。


分离焦虑的心理学背景:依恋理论简介

陌生情境实验,由Ainsworth教授提出:母亲离开婴儿,让婴儿与陌生人在一起几分钟,然后,母亲再回归。根据婴儿与陌生人在一起时的表现、母亲离开与回来时的表现,可以划分婴儿的依恋类型。

Ainsworth在以美国的中产阶级为样本的实验中发现:一岁的婴儿在与母亲短暂分离后,安全型的婴儿会很开心、兴奋地亲近母亲;而焦虑型的婴儿会抗拒母亲的靠近;回避型的婴儿会对母亲视若无睹。在美国的实验中,安全型的婴儿占大多数,达到70%。

依恋类型与很多发展结果相关,安全型的婴儿,成人后,在处理压力、人际关系方面表现更优。焦虑和回避都属于不安全型。

陌生情境实验流程图示,这个是简单版的

但是,同样的实验,换到日本,却完全不一样。

Takahashi教授重复了Ainsworth的陌生情境实验,观察一岁婴儿与母亲的互动。但是,却发现,几乎全部的婴儿对母亲的回归,表现出了抗拒,呈现焦虑型(不安全)的特征。也就是说,在日本,对母亲离开,再次回归时,抗拒才是常态。

任何育儿发展的结果都不可能脱离文化。一个特定的文化中,符合其他同龄人的发展规律,才应该理解为该文化下对个体最好的选择。

所以,Takahashi认为,在日本,对母亲的离开再回归,表现出抗拒,才是安全型。

需要提一句,这些日本的婴儿在母亲离开前,与母亲的互动,母亲在的情况下与陌生人的互动,依然是表现出安全型的特征的占绝大多数。只是,在面对母亲回归时,与美国的行动模式有区别。

我国的文化与日本的相近程度比美国更多,所以有理由相信,在我国,孩子对母亲离开,又回来后,心有怨气,会释放负面情绪,是更常见的。


父母行动指南

站在成人的角度,辛勤的工作,都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环境。所以,成人很容易想当然的认为,孩子又调皮了。

但是,孩子并不具备这样理解能力:爸爸妈妈与他的分离,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他们只知道,父母与他们分离了一段时间。

他们积攒了满满的负面情绪,要朝父母释放出来。所以,孩子会出现以前的坏行为模式。

如果孩子表现出了新的坏行为,还有可能是老人家在带孩子时养成的。但如果是许久不出现的坏行为重现,则更可能是孩子在释放情绪。

更好的育儿,莫过于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世界。

这个时候,父母更好的做法是:引导孩子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负面情绪。

01. 

孩子担心被抛弃的害怕,无缘无故被要求与父母分开的委屈,等等,这些负面情绪都是孩子与父母分离时所带来的正常反应。任何情绪都是孩子的小伙伴,这正是父母引导孩子去理解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的好时机。父母可以和孩子聊聊,和爸爸妈妈分离时,自己有什么感觉?

另外,在我们的文化中,孩子很可能下意识地不敢对父母有直接的负面情绪。但是,与父母的分离,孩子的情绪正是针对父母的。父母可以和孩子“承认错误”。

02.

孩子的坏行为正是他表达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我家的孩子并不具有用语言来表达负面情绪这个天赋。情商高的孩子,可能会和爸妈撒娇、提要求。既然我家孩子没有这个天赋,我便更要引导他、教会他合理的表达情绪的方式。

附上我的做法:

我和小宝贝聊天,问他,是不是生气爸爸妈妈离开他了?他眼睛滴溜溜地转,最后点了点头。

我继续引导他:“爸爸妈妈错了,让小宝贝伤心了。所以小宝贝可以惩罚我们一下,就罚爸爸妈妈给你买个玩具怎么样?”

小宝贝点点头。

“但是,小宝贝知道光脚走路,把妈妈的书弄乱是不好的吧?爸爸妈妈以前和你说过的。所以,你得去把自己的乱摊子收拾好。好不好?”

“……好。可是妈妈,你们以后不要再把我送到外公外婆那了,好吗?”

我没有接话,开了另外一个话题,

“以后,小宝贝不开心了,要直接和爸爸妈妈说,理直气壮的惩罚爸爸妈妈,但是,不能自己乱发脾气。我们拉钩?”

“好。”

想法、心得、评论?欢迎留言。

相关文章

  • 离开孩子一周,为何坏习惯复发了?如何引导?

    前段时间因工作原因,把4岁的孩子送给爸妈照顾了一周。我们一出差回来,便兴冲冲去接孩子。孩子刚见到我们,眼睛亮了,却...

  • 自学路上的思考

    思考: 一周复盘的时候,我们的反应到底想传递给孩子什么?示范孩子如何解决问题的。(我们引导的是自律,不是控制。) ...

  • 孩子被欺负了,要不要鼓励他“打回去”?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里讨论了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改掉“喜欢打人”的坏习惯,今天再来说说“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 首先,做...

  • 【拆书记NO9】《复盘》 之引导提问三个层次

    【R-阅读原文】 引导复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去设问?设问人起的作用是引导,引导复盘人自己通过思考得出问题答案,而...

  • 浅谈家庭教育中孩子的错误问题矫正

    现在的家长普遍反应孩子越来越难管了,分明一直在做正面引导,但是孩子还是不知不觉养成了一些坏习惯,最常见的坏习惯就是...

  • 如何引导孩子

    大家好,我是王子尹的妈妈,非常感谢李老师今天给我这个机会就孩子的引导问题与各位家长进行交流,我想从以下几点和...

  • 如何引导孩子

    今日家庭教育分享: 当孩子好奇探索时,你训他破坏。 当孩子坚持己见时,你批他任性。 当孩子遵守规则时,你笑他迂腐。...

  • 如何引导孩子?

    父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倘若我们承认他们犯了错或者心理病态,就等于是在说我们自己是受害者。为了不至于让自己觉得...

  • 如何引导孩子

    前面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孩子教育的困惑和迷茫,随着阅读周国平的文字,得以逐渐消散。 在周国平的文字中,用满含着哲学的...

  • 孩子的好习惯

    梦蝶讲述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有很多坏习惯,我们也许忘了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影响。 看到孩子的玩具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离开孩子一周,为何坏习惯复发了?如何引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egg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