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从何时起,市面上关于日本的小书日渐多了起来。题材遍及衣、食、行,夺人眼球的诸如风俗业,偏僻的类似出版业、中古书店,都有涉猎,可称得上是遍地开花。此类小书大都带着介绍性质,写作者除了那些熟知的作家、学者,旅日人士、留日学生也纷纷下海,好不热闹。也颇有些家伙因为专写此类书籍而闻名,可见人们对邻国好奇心之旺盛。
我对日本向来有好感,故此杂七杂八读了不少这类书籍,只是作家们写的日本,到头来写的还是自己的事儿,学者们呢,免不了有些学究味,嫌他诘屈聱牙;其他的那些,有的过于浅显,趣味不足,又或者太端着了,看起来有隔阂。到头来,还是没咂摸出这个国家的人和生活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好在还有一本《日本四季》。
知道这本书也是出于偶然,作者张燕淳名不见经传,以设计为本业,写作纯属玩票。而就是这样一位业余选手的试水之作,却还原了我心目中日本的模样。
从书中自序中得知她是台湾人,长期在美国留学生活。追随丈夫在日本小镇长野住了三年,为了带孩子不得已成为一名家庭主妇。不过,她也倒好,索性就以此间的所见所闻写成了《日本四季》一书。
与外国人扎堆的大城市不同,作者一家生活的长野是一个偏僻的乡下小镇,民风淳朴,封闭而自足,生活中当然也更遵从、依赖于风俗。作为小镇中甚为稀罕的“外人”——歪果仁,她们一家的到来就像在一个古井中投入了一块石头,惊起不少波澜。在作者用好奇、审慎的眼光观察着小镇的同时,她的邻居们也在细细打量着她。
日本人对于四季有一套自己的语言,春起桃花女儿节,夏夜讲鬼消暑,秋季狩红叶,冬季看雪……串联起日常生活的季节时序,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习俗,也是日式生活的智慧。作者就此以时间为线索,巧妙地将个人的见闻和经历以及对日本社会那些貌似不足为外人道的认识和感悟穿插在四季风俗之中。
因为情势所迫成了一名家庭主妇,作者生活全围着家庭琐事打转儿,书写的内容自然也特别的接地气。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写儿子在学校中的交友情况,从儿子不幸沦为“屁大”酱(peter)引出日式英语的发音,参与学校的“妈妈会”,生气勃勃的开展主妇社交,和房东太太进行的令人哭笑不得的礼物竞赛侧面写出日本的社区生活……文化冲突甚至冲撞有之,柴米油盐中的人情世故有之,或奇怪或有趣的风俗礼仪有之,关于日本的有趣冷知识等等也有之。三年时间,她以特别的热情和好奇心投身其中,学习语言和礼仪,了解习俗背后的渊源,融入当地人的群体,并富有意趣的笔调忠实记录下诸多可笑、可叹、可爱的事儿。虽说是写日本,但文中流露出的那些意趣却让我觉得她更多的是写自己的生活,只是恰好以日本为背景而已。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写下这本书多半是为了留下必散筵席之后那些仍旧散不去的东西。
也正因此,《日本四季》不同于大部分介绍日本的书籍,不再是停留在浅尝辄止的介绍,也不单纯为了旅游者而作,它是名符其实的生活随笔,而又因为日本这个国度自身的特色和魅力,使这本小书有了别样的趣味。当然,说到底,《日本四季》不过是一本主妇日志。只是这个主妇有着“两岸三地”的眼光——一个常年在美国居住的台湾人在日本的生活,这一身份给了她与众不同的视角,中美日,三种文化的碰撞也赋予这本书不一样的基调。
对于日本,她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态度,有时深深投入其中,有时又理性抽离,冷眼旁观分析日本人生活习惯背后的民族性格和缺陷。关于长野这个乡间小镇的各色生活习性和风俗,穿插着种种文化冲突、生活差异和历史纠葛,但最下面铺垫的却还是温柔的人与情。
如果说要给这本小书下个定义,那么,这本小书和是枝裕和的电影有着同样的温度和质感,我想这书中的日本和是枝裕和镜头下的日本应该是同一个。
(文中插图皆为作者张燕淳为《日本四季》一书绘制的版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