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严厉的必要性
人都有惰性,都想偷一下懒,都想拖延,特别对于自己不喜欢、不愿意做的事情,都是想不做就不做的。学生的惰性会更大,因为他们没有出来社会,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内驱力会欠缺;何况面对不喜欢学、学不好的学科,惰性就会时刻凸显出来。
可是,什么是教育呢?教育虽然要顺从自然、遵守学生成长、认知规律,可是却不同于放纵,不是看到不好的东西无动于衷,甚至麻木不仁,这绝对不是教育该有的姿态。教育的功能就是使人进步,使学生在错误中前进,这样说来,没有错误、没有改变,就没有教育。
所以,面对有惰性的学生,我们老师为了使他们未来更好,就会实施教育手段,就会严厉对待他们,用外力约束他们,最终使他们达到自律,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样看来,教育是没有不严厉的,教师是没有不严厉的。当然,这样的严厉是以爱为底色的,是为了学生变好的严厉,而不是为了自己轻松、或者发泄情绪的严厉。
二、如何表现严厉?
严厉来自于师者内心,来自对学生的期望,这是爱的严厉。但是,在与学生交往中,如何表现出来呢?我常常对迟到、旷课、睡觉的学生在教育的语言上表现得很温和,甚至有微笑的表情。在我心里,这样的违纪如果不是一次发生,就是“惯犯”,不是教育几次就变好的,形成这样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主要是家庭的;如果学生是偶尔发生的,则更需要了解与点醒了。
有些班主任就会表现出相反的姿态,很严厉的批评,比如写检讨、请家长、甚至超越学校校规的要求退学。有一次,学生在宿舍玩手机,发现后被我没收了,在没收前,那个学生居然提出“给她打完一局的要求”,我没有生气,答应了,还是没有动怒甚至微笑的,当然只有一两分钟。我之所以这样,是想看看对方会怎么做,了解她的想法与做法,毕竟事情无法改变,为什么不能等多一会呢?如果骂了,大家都心情都会不好,还是睡前时间啊!
当然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哪怕后来家长跟我保证以后不玩,我也非常简洁有力地、不动声色的回击。这过程,我没有一点不愉快,我认为我这是“温和的严厉”,目的是了解学生,让学生信赖我,我才可以实施教育啊!
后来我跟一个优秀班主任聊起这件事,还有点得意的感觉,想说班主任为什么要那么累呢?不累一样可以做地很好啊!结果对方说,你那么好讲啊?我谦虚地说,我是想让自己开心啊,不想累着自己啊,这也是实话,但不是不顾学生教育地开心啊!对方说,你现在开心,将来就很多琐碎的事了。我当时听了感受不好,我的期待里有被“肯定”的成分,后来变成了被“指责”的成分。
现在我想,他绝没有针对我,他从自己角度出发,说得也是大实话。问题我的学生也很听话啊!比如,讲卫生啦、会节省啦、想要学习啦.....
三、温和只是引子
有一次,我问那个优秀班主任,说你班那个学生怎么不来上学?意思说是来到我班后,一直没来,我想了解情况,他跟那个家长是哥们。他很直接粗暴地说,“懒啊,有什么原因!”一句话,我就没有任何回应了,再怎么说都似乎对他的质疑。在我心里认为,再难搞的学生都有其心里原因,这个原因可能很复杂,可能早就形成的了,改变也是很难的,但不影响我们去了解。
我有找那个学生了解情况,他说懒是一方面,还有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现在学生对学习都没什么兴趣,但还是去学了,希望考个好大学,他家有经济条件,哪怕不上大学,路子也是宽的,何况父母也拿他没办法。
我后来想,除了家庭富裕没有压力外,所谓的懒是个什么问题呢?有一次我问同事,想对懒下一个定义,它到底是品质、能力还是心理问题呢?同事的回答说是“堕落”。如果这是有道理的,堕落就是一个人放弃自己,不去努力,或者说没有上进的动力,这个动力哪怕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
那么是什么让一个人没有了上进心而甘愿堕落呢?
我觉得对方没有发现自己的特点,或者说对自己的评价非常低,自卑到了谷底,没有了自我认同,才会甘愿堕落,不堕落又怎样呢?任何努力都没有用啊,这是很低的自我评价。
四、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潜能
我班一个学生,每天没精打采,眼睛发红,用同事的话说“就像吃了白粉”一样,每天都是趴桌子睡觉,领导说,尽快让他们走,不要影响别人。我的态度,从来都不是为了赶别人走,而是“治病救人”,当然实在“救不了”,也没有办法,那就让社会救治吧!
我在班级成绩排名中,在全班同学面前,点名道姓肯定这个学生,说成绩并不差啊,数学成绩还很好啊,这是很多人梦想的成绩啊!这些话,让他看到自己并不那么差,他开始变得有信心。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不再睡觉,晚修都在认真做题啊!眼睛也变得有神采了。
当然,我明白,教师的作用是很有限的,特别是对“久病”的学生,希望通过谈几次话,激励几次 ,那是没有效果的,对于这种情况,就让社会与岁月去教导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