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454306/e2a94c071a59dce7.jpg)
深圳曾是香港的后花园,香港曾是深圳人眼中的(购物)天堂。有人去开公司,有人去旅游,有人去上学,有人去买东西,也有人专门过去生孩子。
曾几何时,香港真的很“香”,但是,离得这么近,我只去过两次。
一次是2015年冬。那天天十分阴冷,好像随时要来一场大雨。我们大大小小一行五人,按照网上搜罗来的攻略,勉强在一天内打卡了香港各大热门景点:维多利亚港、星光大道、太平山顶、天星码头、蜡像馆。一路兜兜转转,累得够呛。我和香港的初次见面并不愉快,我对它的印象是狭小、局促、节奏快。
另一次是2018年,伙同几位朋友去香港龙脊径徒步。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让我意外地领略到香港除都市繁华、物质丰富、多元文化之外的另一种风情——磅礴的山海之美。站在龙脊径的山顶,海风带着腥味和潮气扑面而来,天空蓝和海水蓝融为一体,人类工作和居住的那些灰白色、黑色、金色的高楼大厦顿时渺小许多,成为这幅巨大山海图中的寥寥数笔。
时隔五年,我又来了——它最得意的时候,我敬而远之;在它沉默无语的时候,我仍然对它念念不忘。
这次五一去香港,本来打算住一晚,深度旅游一次,后来才发现我们高估了自己的经济实力,低估了香港的消费水平——好一点的酒店早早定讫,且每晚2000元起。我们只得咽了咽口水,难受地将两天一晚行程缩减为一日自由游,并在心中暗暗“发誓”要好好赚钱。
前两次去香港,我是从福田口岸过关,然后坐地铁到达目的地。这次选择的是高铁,深圳北至香港西九龙站,26分钟,在西九龙站内完成各种手续,十分方便。早上8点出门,晚上10点到家,全天共走了2.5万步,18公里,不轻松,也不算特别累。
相比这三天朋友圈里发的各种旅游各种堵,香港的游客真的不算多,大概是它全盛时期三分之一的人流量。这一点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毕竟是香港呀,曾经那么“香”的香港,这毕竟是五月一日呀,传统旅游黄金期,可就这样人也不多,通关几乎不用排队,买东西也不用跟别人抢。仔细想想,它到了今日的境况亦在情理之中,这几年跨境电商的兴起,某某运动的爆发,本就让它举步为艰,口罩事件大概给了它最后的致命一击。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54306/62e09155c0c7b4db.jpg)
这次去香港看到特别多东南亚女性,带头巾的、没带头巾的,三五成群。天桥上、海滨长廊下、港府楼下的草坪上,聚集了众多东南亚人。她们穿着紧绷,身材矮壮,皮肤黝黑,声音粗犷,年纪在三十至五十岁不等,几个、十几甚至二十几个聚在一起,往地上随便铺个垫子、纸板、塑料薄膜,讲究点的支个小帐篷,在这一方天地里她们聊天、喝酒、打牌、睡觉、唱歌、跳舞,自娱自乐,怡然自得,全然不顾来往行人的注视。
第一次见到她们,是在上环香港地铁站的天桥,地面上隔一两米就铺着几张纸板,纸板上横七竖巴地躺卧着几个女人,一眼望过去,天桥的右半边都被其占领。我吓了一跳,起初认为她们是群流浪者,因为看起来像几天没有洗澡(她们的肤色较重),仔细观察后又立刻否定了自己的看法,她们身边明明摆放着各色吃食和日常用品,甚至有的还带着行李箱,于是我又猜想她们可能是来香港找工作的他国人。再走几步,发现还是不对,她们神情悠闲,除了大大咧咧地在天桥上睡觉,有些还在打牌和唱歌,全然没有失业求职者的焦虑和彷徨。
那她们究竟是什么人呢?最后我想到了一个名词——菲佣。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54306/d4d885e1fc3fc42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