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千古春秋话于禁

千古春秋话于禁

作者: 愚学斋 | 来源:发表于2017-11-17 14:05 被阅读0次

要说到于禁这个人物,大家可能都不太陌生,因为在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里衍生出了这样一个典故“水淹七军”。而于禁则是这个事件的主人公,战败后被关羽俘虏并投降了,而后关羽被孙权击败,于禁辗转为孙权所虏。

关于于禁这个人物,我们先从他的出生开始说起。“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也。”当时的泰山郡属兖州地界,他此生的第一次出仕是始于黄巾之乱。巨鹿人张角因朝廷苛捐杂税,加上全国又出现蝗灾、大旱等天气,连年收成不好,所以组织贫苦农民于光和七年的时候发动起义,当时声势浩大,兖州是黄巾军的重要战略地区,所以黄巾军侵扰的特别频繁,为此当时的泰山豪强鲍信招合徒众,以求自保。而于禁也在其中。

“及太祖领兗州,禁与其党俱诣为都伯,属将军王朗。”在黄巾之乱以后,又经历了关东联军讨董,于禁均没有施展出他的才华。但是到了青州黄巾作乱的的时候,他当时的顶头上司鲍信被杀,曹操正好奉命征讨青州黄巾,当时于禁的职位是都伯(曹魏军队编制是五人一伍,十人一什,而什长之上就是都伯)。于禁的才华被当时归属曹操麾下的王朗所发现(此王朗不是后来出名的魏国司空王朗,而是另有其人。因为司空王朗在初平三年才归附曹操,这里的时间推算,显然不符合常理)“朗异之,荐禁才任大将军。”(有大将位次最高,大将军之“军”字为衍字,也就是说当时的王朗无论是后来的司空王朗还是另有其人,都无法举荐这么高的官职)这也是他戎马生涯辉煌时代的开启

“太祖召见与语,拜军司马”于禁的一番才华为曹操所赏识,当时青州平定,又传来曹嵩一家被杀的消息。于禁在曹操手下的第一战就是征伐徐州“使将兵诣徐州,攻广威,拔之”从这段不难看出,于禁被曹操赏识是在平青州黄巾之后,而又与曹嵩被杀的时间接轨,中间时间间隔并不长,而曹操却委任于禁这么重要的任务,自己带兵打广威。(《郡国志》、《一统志》皆云广戚,而谢钟英与赵一清也考究广威的“威”字为广戚之误,所以本传广威应当为“广戚”)以我看,曹操这么做一方面是测试于禁的真实能力,另一方面也对于禁信心十足,正如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所说,曹操以权术御人,这样的思量必定是经过慎重考虑而决定的。

而后于禁则是因为战功被升为陷陈都尉,但他的职责与参与的军事行动变得更多了,先是吕布纠结张邈、陈宫等人侵占曹操后方兖州地界的时候“从讨吕布于濮阳,别破布二营于城南,又别将破高雅于须昌。从攻寿张、定陶、离狐,围张超于雍丘,皆拔之。”于禁在此战中有两次是独立行动的,一次是“别破布二营于城南”,这是于禁亲自率部进行的战斗,第二次是“别将破高雅于须昌”,这次则是作为统帅派人去进行战略进攻。再后面就是跟随别的军队“从攻”,可见于禁当时的地位非常高,从除了夏侯宗族以及曹氏宗族的将领外,曹操赋予于禁自主进行军事战略的权力足以看出来。

然后“从征黄巾刘辟、黄邵等,屯版梁,邵等夜袭太祖营,禁帅麾下击破之,尽降其众。迁平虏校尉。”(平虏校尉为汉官,领兵征伐)可以看见的是,曹操无论攻打谁,身边总会带上于禁,于禁的军事能力是曹操对于战争形势判断的一种保障。

到了197年,张绣与荆州的刘表勾结袭扰曹操后方,曹操为了平定这股势力而兵发宛城,于禁也“从至宛,降张绣。”曹操以为可以安枕无忧,便带着典韦、曹昂、曹安民等人进了宛城,大部队就驻扎在淯水之岸。可惜曹操进宛城后强取张绣的叔叔张济的遗孀邹氏为妻,再加上张绣本身也对曹操心存怨气,所以“绣复叛,太祖与战不利,军败,还舞阴。”,此战中“军败,二子没。”,他的大将典韦也死在这场战斗中。这对于曹操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是时军乱,各间行求太祖,禁独勒所将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虏追稍缓,禁徐整行队,鸣鼓而还。”可见于禁治军的严明,而且为人坚毅果敢。“未至太祖所,道见十余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初,黄巾降,号青州兵,太祖宽之,故敢因缘为略。禁怒,令其众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数之以罪。”然而当时的青州兵也蠢蠢欲动,露出了在青州当黄巾时候的恶习,强抢财物,于禁以军法处置他们,他们反而倒打一耙“青州兵遽走诣太祖自诉。”来污蔑于禁,于禁不为权势所迫,不为青州兵之颠倒黑白而动摇心中身为一名治军严谨将领的心,反而“禁既至,先立营垒,不时谒太祖。”当时于禁还没驻扎好的时候“或谓禁:“青州兵已诉君矣,宜促诣公辨之。”但于禁曰:“今贼在后,追至无时,不先为备,何以待敌?且公聪明,谮诉何缘!”徐凿堑安营讫,乃入谒,具陈其状。” 禁认为分辩事小,退敌事大,即使曹操知道了,即使即将面临的是严畯的质问与惩罚,他也在所不惜,为的只是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这就足够了。但是与那个跟于禁报信的人不同,曹操的反应却是出乎人的意料“太祖悦,谓禁曰:“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于是录禁前后功,封益寿亭侯。”这又是一项殊荣。曹操的理由是“在乱能整,讨暴坚垒”于禁是最早被封为亭侯的人之一,与他前面曹操给予的独立进行军事行动的殊荣相比,可以说是交相辉映。

在此之后,战功越加辉煌“复从攻张绣于穰,禽吕布于下邳,别与史涣、曹仁攻眭固于射犬,破斩之。”等到官渡之战前夕,“禁愿为先登。太祖壮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将,守延津以拒绍”于禁独立带兵镇守延津,当时独立统兵的除了臧霸从青州攻袁谭,就只有于禁被分配到这个重镇实行守卫工作。也可见于禁的治军严谨以及曹操对他的信任

“太祖引军还官渡。刘备以徐州叛,太祖东征之。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余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太祖复使禁别将屯原武,绍别营于杜氏津,破之。”在官渡之战前于禁对于袁绍的防守是做的非常严密,然后还在防守之余主动出击,颇有田单的风范。

等袁绍一波攻势退了,曹操的部队也集结好了,于禁就从前线延津退了出来,因为战功原因而被升了官“迁裨将军,后从还官渡。”

“太祖与绍连营,起土山相对。绍射营中,士卒多死伤,军中惧。禁督守土山,力战,气益奋。绍破,迁偏将军。冀州平。”于禁的防守能力与督军能力都是当世一流,当曹操士卒被袁绍压着打,军心涣散的时候,于禁却能让士气重新振奋,而且愈战愈勇,其能力不可谓不强,其战功不可谓不卓越,不仅如此,在军队打仗的时候于禁能及时的挽回士气,对整个战局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所以战后也得到了应有的奖励,这个奖励足以让于禁进入一个新的层次,就是“独自领兵”

这个时候又有一个麻烦出现了“建安五年,豨反,郡县多叛太祖为刘备,众数万人,太祖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亲往破之。”这个昌豨本来就不老实,在官渡之战以后“昌豨复叛”,所以曹操“遣禁征之。”,“禁急进攻豨;豨与禁有旧,诣禁降。”昌豨这一次因为与于禁是旧友的关系,所以就想让于禁卖个人情,但是于禁奉公执法,铁面无私。他早就看出昌豨不是真的投降,而是等风声过了以后,曹操不再管得那么严,逼得那么急,再反叛,所以“诸将皆以为豨已降,当送诣太祖,禁曰:“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自临与豨决,陨涕而斩之。”当时曹操在征讨淳于县,听到这件事以后十分感叹,一方面他感叹于禁的执法必严,一方面惋叹昌豨落在了于禁手上,他说昌豨落在于禁手上而被杀,这都是命。侧面反映出曹操对于禁的纪律严明十分清楚并且欣赏,因此这件事以后曹操

“益重禁”。

到了建安十四年,“东海平,拜禁虎威将军。”平东海于禁参与其中,而且功绩甚伟。“后与臧霸等攻梅成,张辽、张郃等讨陈兰。禁到,成举众三千余人降。既降复叛,其众奔兰。辽等与兰相持,军食少,禁运粮前后相属,辽遂斩兰、成。”这次的战役中,于禁参与了两次军事行动,但是都没有彻底铲除祸根,后来他们又反叛,于禁正好去压粮,功劳归了张辽,可以说是于禁的一次败笔,但是辅佐张辽进讨梅成与陈兰,后期也可以算得上是从攻。事后“增邑二百户,并前千二百户。”

“是时,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我认为治军严谨有亚夫之风也可以来形容于禁,也可以拿司马穰苴来比喻于禁,因为他具备了两个人共同的特征,就是治军严明的传统。

接下来就是于禁率军的巅峰时期了。当时曹操手下有一个非常器重的将领名字叫朱灵,原本是袁绍手下的人,后来归了曹操,曹操对朱灵可以说是最喜爱的将领,“遣灵将新兵五千人骑千匹守许南。”足以证明曹操对朱灵的放心程度。然后又“但是由于两个人发生了矛盾,我猜测可能是官渡之战时朱灵与袁绍互通书信,曹操虽然烧掉了那些书信,但是后方的荀彧难免也会查到些蛛丝马迹。所以“太祖常恨朱灵”,

“欲夺其营。”所以“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灵及其部众莫敢动;乃以灵为禁部下督,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曹操这一手目的是要震慑自己收下的将领,不要以为自己战功赫赫就可以有小动作,自己随时可以让人去夺你的兵权。所以经过这次事件以后,于禁俨然成为了曹操手下外姓第一将领,“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这个赏赐实在是太巨大了,迁左将军,左将军是四方将军其中之一,其实权已经非常大了,加上假节钺,基本上可以说于禁在曹氏宗族,夏侯宗族中,也没人能够跟他的权力相同。瞬间成了当时曹氏手下宗族、豪强、外姓将领统一的第一人。

然而在襄樊之战之前,于禁还去征讨过刘备。“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于禁夺朱灵权是在讨伐刘备之前还是之后还是比较难说的,但是从这件记录在李典传中的事件,可以管中窥豹出于禁当时与夏侯惇至少也是持阶级平等的,所以说于禁夺权是在建安九年左右,但是资治通鉴又记载“操使张辽屯长社”的事情,而后“辽在长社,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三将任气,多共不协。操使司空主簿赵俨并参三军,每事训谕,遂相亲睦。”可见当时三将的等级又是持平,互相不对付,只有到赵到曹操让赵俨去督军协调关系“路招与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冯楷等七军属都督护军赵俨”矛盾才平息下来。当时朱灵与于禁还是同为赵俨所督,于禁夺朱灵权以后“灵为禁部下督”,不可能与于禁同为赵俨所督。可见于禁夺朱灵权力又是在建安十三年往后。距离襄樊之战水淹七军有十一年的时间。于禁很可能是在其中的一年夺朱灵兵权,在与夏侯惇新野之战攻刘备时的从属关系,也是于禁和李典共为夏侯惇所统领。

“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又遣禁助仁。”这是襄樊之战的开端,于禁从中央被调过去帮助曹仁平乱,而不是被派过去。这是有实质上的分别,初步体现了于禁军权的掌握情况和其独立性。我们可以初步估计于禁讨伐关羽于樊城的时间大概是什么时候?

《三国志 武帝纪》记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

《于禁传》记载:“秋,大霖雨,汉水溢,

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

而秋是指几月份呢?

《五杂炬•天部》记载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

这里有一个注意的地方,这些史料记载的月份并不是我们现在的公历,而是按农历来算的。所以说淮北的雨按照自然季节的演变,六月份是农历中夏季的末尾,七月则是进入秋天,八月份也是属于秋天的范畴内。所以说我们推测于禁围关羽的时候大概是农历七月份到八月份。

《晋书•宣帝纪》也记载:“及蜀将羽围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

而于禁这次带的部队是多少呢?

《华阳国志》记载:“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长,皆为羽所获。”

又《三国志•吴主传》记载:“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从这两段史料中可以看出,于禁所督七军皆为汉水淹没而丧失作战能力,而不是使多少魏军丧命,非于禁督战不力。

但是世事难料,于禁在这次战役里面弄的晚节不保。因为关羽掘汉水淹于禁大军,所以“于禁等七军皆沒”只有庞德死战到底,宁死不降,保留了清白之身。

然而庞德的问题也要说一下,他当时的从属关系

《三国志庞德传》记载;“侯音、卫开等以宛叛,德将所领与曹仁共攻拔宛,斩音、开,遂南屯樊,讨关羽。”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庞德并不属于于禁所督七军中的一军,而是独自领兵屯樊城以攻关羽,应该说他和于禁是兵合一处,而不是于禁督庞德攻关羽的关系。

“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实际上只有二十八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襄樊之后吕蒙白衣渡江打败了关羽,关羽被擒后,孙权命人杀了他。于禁这时也落到了孙权的手上,可以说是极其耻辱,但是当时于禁是被虏,而不是投降孙权。因为孙吴的将领兵制比较特殊,如果俘虏想成为降将的,立刻可以带兵打仗以显示诚意。但自始至终没有能看到于禁帮孙权打仗的资料,孙吴的阚泽等人也对于禁施以百般欺凌辱骂。所以后来“文帝践阼,权称籓,遣禁还。帝引见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于禁既觉得对不起曹操对他的知遇之恩,在孙吴的这些年里面又受尽欺凌,所以心力交瘁,信心已然丧失,没有再重燃的可能。看到魏文帝曹丕以后又想起了曹操,所以“泣涕顿首”,曹丕“慰谕以荀林父、孟明视故事”来宽慰于禁,让他不要有心理负担。就再拜于禁为安远将军。(胡三省曰:安远将军号亦前此未有也。可以见得是曹丕特地为于禁设置的官位,又《御览》卷六百八十五:魏文帝与于禁诏曰:“昔汉高脱衣以衣韩信,光武解绶以带李忠,诚皆人主当时贵敬功劳。今以远游冠与将军。解释了安远将军的来历,应该说对于当时的于禁是一种莫大的讽刺,也是一种荣誉将军类型的虚衔,没有实际权力。

这中间又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在《典论》的《又报孙权书》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前使于禁、郭及夫所道吾纤骊马,本欲使禁自致之。念将军傥欲速得,今故以付徐奉往。此二马,朕之常所自乘,甚调,良善走,数万匹之极选者,乘之真可乐也。中国虽饶马,其知名绝足,亦时有之耳。 ”曹丕本来是想要让于禁去给孙权送马的,但是最后却让徐奉去送马。“念将军傥欲速得”可以见得曹丕想让于禁去送马,但是于禁的态度是极其不愿意,在这种情况下曹丕无奈才让徐奉去送马,用了一个借口就是徐奉去送马会快一点。实际上曹丕让于禁去送马的这个想法已经对于禁是一种侮辱,让曾经的降将去给曾经俘虏自己的国家送礼物,孙吴民众的蔑视,自己心中的自尊已几近崩塌。但曹丕又认为于禁这是落了自己的面子,所以直接性的导致了于禁的死。

“欲遣使吴,先令北诣邺谒高陵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随后“禁见,惭恚发病薨。子圭嗣封益寿亭侯。谥禁曰厉侯”这个“欲谴使吴”就是去给孙权送马的徐奉。关于为什么会画这个壁画,大概是曹丕有意让人画上去的,第一是出于私心,于禁听曹丕的出使吴国,所以想让于禁获得惩罚。而于禁包含着对曹操的愧意去曹操陵墓探望的时候,也会看到这个壁画。这对于一个已经年老,且当时又包含愧意,百般煎熬,无以复加的老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屈辱与痛心、懊悔。这种懊悔与屈辱混杂在一起,在这个一生都以严谨,军纪严明的思想观来治军的将领来说,简直比死还要恐怖,所以于禁看见壁画回家就生病了,然后病死在床榻上。是愧意和屈辱把他折磨死了,是水淹七军让于禁获得了一生的耻辱。对于这件事情有两种评论“或曰:事极很,亦极趣,然特狙诈轻儇伎俩,非帝王赏罚之正也”这是对于曹丕权术的一种否定,赏罚不分。而“司马光曰:于禁将数万众,败不能死,生降于敌,既而复归,文帝废之可也,杀之可也,乃画陵屋以辱之,斯为不君矣”,资治通鉴是一本皇帝的书,教导帝王正确的权术运用,而通鉴的作者把曹丕对于于禁的一番做法是十分痛恨的,说曹丕根本不能当做是君子,不能当君王,因为曹丕不仅侮辱了自身作为君王的品德,而且也极其残忍的伤害了于禁,导致他生病死去。

但是归根到底于禁在历史上的功过都被水淹七军而后投降所掩盖了,我们能以这件事来对于禁进行否定吗?肯定是不可以的,于禁在曹操手下的一切荣誉都是靠自己获得的,他的治军严明,他的奉公守法,他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无法被他人所磨灭。昔晋大夫荀林父与楚战,败于邲,晋景公复用之,以取赤狄。秦大夫孟明为晋禽于殽,秦穆公复用之,以霸西戎。这都是失败了以后重新振奋,并且建立了一番功业而名传千古。甚至于庞德也是一名降将,要说清白,他的清白早在战死的数年前就没有了。张辽也是从吕布麾下投曹操的,但是张辽是在水淹下邳之前还是俘虏吕布以后投降就有待考究。而于禁的投降的影响却是被夸大了很多,难道是于禁战功卓著的产物吗。或者说,我们应当用平和的角度去正视于禁。裴松之说于禁“:围而后降,法虽不赦;囚而送之,未为违命。禁曾不为旧交希冀万一,而肆其好杀之心,以戾众人之议,所以卒为降虏,死加恶谥,宜哉。”这是一种荒谬的说法,于禁的考虑是非常正确的,后面梅成的复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于禁需要做的就是遏制这种事情发生,并且斩草除根。

于禁以一介布衣而超越豪强、宗族,可以说是外姓将领之楷模,不以其最后的成败而总结其一生,而应当去细细品味他所经历的一切。

综合来说,于禁战功卓著,但晚节不保非常可惜,但是后世对其有“于禁最识大体,只为国家争胜负,不为一身辨曲直,真良将也。”的评价,可以说是对他的军事能力最客观的凭证。

相关文章

  • 千古春秋话于禁

    要说到于禁这个人物,大家可能都不太陌生,因为在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里衍生出了这样一个典故“水淹七军”。而于禁则...

  • 于禁

    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本为鲍信部将,后投降曹操,在宛城张绣之乱时,因斩杀不守军纪的青州兵,并修筑壁垒抵抗叛军,...

  • 于禁

    禁(?-221年),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南)人。三国时期魏国武将。本为鲍信部将,后属曹操,曾于张绣造反时讨...

  • 于禁

    于禁: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魏重要将领,为五子良将之一,关羽攻樊城,于禁与庞德一起去救援曹仁,时汉水暴涨,于禁大意,...

  • 七绝 千古留音

    唐宋诗词幼齿音,春秋史记梦中吟。 古今韵律和千古,千古书香叹古今。 (平水韵)

  • 七言律诗—黄鹤楼

    春秋江水浩如烟,黄鹤翩翩远入仙。 情侣青年穿绿荫,龟山蛇岭秀通连。 大浪东去淘千古,铁路逶迤话壮篇。 往事浮沉多少...

  • 随笔十八

    我是千古以来,期盼其中,春秋之外,永生的蝴蝶。

  • 武将名单

    1000013R尹氏 1000014SR尹氏 1000021C于禁 1000023R于禁 1000024SR于禁 ...

  • 【木易原创】七绝·寂悟

    千古春秋千古梦, 菩提明镜觉尘缘。 万川寂处初心傲, 不与凡夫浊世湮。 【平水韵】

  • 个人对三国于禁的一点看法

    相信文友们这段时间会被一句话给刷屏吧,国漫的《镇魂街》。初次看见末将于禁的时候是在段子上看见的,什么末将于禁愿为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千古春秋话于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ekj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