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本为鲍信部将,后投降曹操,在宛城张绣之乱时,因斩杀不守军纪的青州兵,并修筑壁垒抵抗叛军,被曹操称为世之良将。奈何于禁晚节不报,在襄樊之战中,被关羽击败后,选择了投降关羽。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里对于于禁有以下记载:
跟随曹操,平定四方
中平四年,于禁被鲍信招募到麾下讨伐黄巾军,初平三年,鲍信和于禁等人迎曹操领兖州牧,于禁被封为都伯,隶属于将军王朗。王朗成为了于禁的伯乐,他向曹操推荐于禁,说于禁有将军之才,可以重用。曹操召见了于禁,拜其为军司马。初平四年,曹操派于禁统兵到徐州进攻广戚,攻克广戚后,封于禁为陷陈都尉。兴平元年,于禁跟随曹操在濮阳攻击吕布,于禁单独带兵在城南攻克了吕布的两座大营,后来又在须昌打败了高雅。在讨伐黄巾军的战斗中,面对夜袭曹营的黄巾军,于禁镇定自若,斩杀其头领,迫使其全部缴械投降。同年在跟随曹操征讨袁术的战斗中,连斩袁术手下的四员大将。
临危不乱,拒敌有功
建安二年,于禁跟随曹操讨伐宛城张绣,张绣听取了贾诩的建议,率众投降曹操。后张绣又再次反叛,因为事发突然,曹操手下众将措手不及,很多兵卒被杀,局面十分混乱。唯有于禁约束部下,且战且退、阵脚不乱。
在还没有退回曹操大营的时候,半路上于禁发现了十几个衣衫褴褛的曹军,细问之下才知道是青州兵作乱。这些青州兵本身黄巾军出身,后来投降了曹操,曹操对他们十分宽容,因此他们经常目无军纪、打家劫舍。于禁一听就追讨这些也是自己人的青州兵,并把带头者明正典刑。这些青州兵被于禁逼迫的紧了,就到曹操面前去诬告于禁趁乱造反。有人劝于禁应该早点到曹操处去分辨是非,于禁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说:“现在张绣的叛军在后面紧追不舍,当前的要务是拒敌。况且明公是明智的人,谣言止于智者,有什么好怕的!”于是,于禁命人修筑壕沟壁垒以拒张绣,打退敌军之后,才来到曹操大营诉说事情的原委。曹操对于禁大加赞赏,说处变不惊、临危不惧、讨伐奸佞、驻守有功,加封于禁为益寿亭侯。
建安三年,于禁跟随曹操破张绣于穰,擒吕布于下邳。建安四年,于禁和乐进、曹仁等人攻破眭固于射犬,曹操因而吞并了河内。
官渡交兵,振奋军心
建安五年,刘备在徐州作乱,曹操亲自率军讨伐,令于禁坚守营盘,袁绍不能攻克。于禁随后主动出击,攻打袁绍侧翼的营寨,与乐进率兵五千渡河攻取了嘉县,斩首招降千余人,并招降了袁绍的将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
随后曹操派于禁进驻原武,攻克了袁绍在杜氏津的营寨。曹操于袁绍在官渡对峙,双方都修建了土山,袁绍命令人向曹操大营里射箭,曹操的兵卒多有死伤,军心动摇。于禁督守土山,组织士兵反击,鼓舞了士气,稳定了军心。
博望遇险,李典为援
建安七年,刘表派刘备攻打许都,一直打到了叶县,逼近许都。曹操命夏侯惇、于禁、李典带兵对抗刘备,刘备将部队后撤到博望和曹军对峙。不久刘备烧毁了营寨逃走,夏侯惇和于禁要追击,李典说:“我看博望坡这个地方,道路狭窄、草木茂盛,容易设伏,还是不要追击。”
夏侯惇不听李典的建议,带领于禁追赶刘备,命令李典留守,结果在博望坡中了伏兵,战况十分危及,幸亏李典带领援军及时赶到,才解除了危及。刘备见没有什么便宜好赚,感觉强攻没有什么益处,便率领军队撤退,曹操成功保卫了许都。看到这儿,我才知道,所谓的火山博望坡是刘备的计谋,而不是诸葛亮的功劳!
不念旧情,不忘君恩
建安十一年,昌豨投降曹操后又反叛,曹操命于禁前去讨伐,昌豨不是于禁的对手,想到自己和于禁是旧相识,就向于禁投降。众将都以为于禁会念在旧相识的份上,放昌豨一马,或者交给曹操处置。
可于禁说:“你们难道忘记了曹公的军令了吗?被大军围困之后投降的人,不能赦免他们的罪行。”于禁又说道:“我和昌豨尽管是旧相识,但不能因此不执行曹公的命令,遵守曹公的规律,如果那样做的话就是失节。”随后,于禁和昌豨诀别挥泪斩之。曹操知道后,感慨道:“昌豨不向我投降,而向于禁投降,这就是他的命运呀!”
不恋私财,不辱君命
于禁受到曹操的器重,因此每次曹操出兵,不是让于禁担任先锋,就会让其断后。于禁治军严谨,从来不收受私财,因此曹操对于禁更加器重。
曹操嫉恨朱灵,便命于禁带十余人,去朱灵军中夺其兵权,朱灵及其属下不敢仰视,乖乖交出兵权,并归附于于禁麾下,可见于禁在曹操军中威望之高。
水淹七军,背负骂名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攻击樊城,于禁和庞德率军救援,恰逢大雨连绵、汉水暴涨,七军都被大水淹没,于禁和庞德被关羽所擒。庞德拒不投降,大骂关羽被斩,而于禁则投降了关羽,被关羽关押在荆州的江陵。曹操知道后,哀叹道:“于禁跟随了我三十年,竟让还不如庞德!”
关羽被吕蒙击败后,于禁落到了东吴孙权的手里,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后来曹丕继位,孙权称臣,于禁回到了曹魏。但是曹丕怨恨他投降关羽,没有气节,便故意羞辱他,一代名将于禁最后羞愤而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