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和一位朋友聊天,她是十三岁男孩小格的妈妈。孩子从小学一年级不是很出众,到了六年级,学习成绩显著提高,最让人惊讶的是他和主持人一起主持了自己的十二岁圆锁事宴。
好奇的我问起她育儿的秘诀,她说:“我带娃的过程并不顺利。从小格三岁以后由我带,我的脾气比较急,动不动就冲孩子河东狮吼,结果孩子就叛逆得要命,到三年级的时候更严重,一不高兴就扭头跑了。我感觉自己管不了这个孩子了,就和小格爸爸商量,他辞掉了高薪的工作回来专心带孩子。结果孩子进步很快。”
由此想到了现在多数家庭都是妈妈带孩子,其实爸爸应该和妈妈一起参与孩子的成长,这很重要。
首先,爸爸能教给孩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规则感。
经常和爸爸在一起的孩子会有规则感,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就像游戏里定好的规则,定好了就去遵守而不是随时能变动了。但是妈妈由于比较感性,即使定了规则,也会因为情绪的波动而擅自改变规则。
比如我一个朋友,跟孩子说了你写完作业就能去玩。孩子很快写完作业了,她就说:“你把英语刚学的第二单元单词背会了就可以去玩了。”
孩子当然不乐意,就在那里跟她讨价还价,结果还是没有得到允许,就不情愿地拿着英语书在那里心不在焉地看着。
从那以后这孩子写作业就不那么积极了,因为他知道写完了也不能马上出去玩,还会有新的作业来。妈妈没有按说好的规则去执行造成孩子拖拖拉拉。
再比如一个孩子跟妈妈说好每周六日可以玩一个小时游戏,可是执行起来要看妈妈的心情。心情好了或者他的考试成绩不错,玩一个小时;妈妈心情不太好或者成绩下降了,周末的游戏时间就取消。不仅一个小时玩不了,连一分钟也不给玩了。
我们都希望事情能在规定好的规则下进行,心理上会有安全感孩子也是一样,太情绪化就会给孩子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其次,跟爸爸在一起会有更广阔的社交圈子。
相比妈妈来讲,爸爸的社交圈子更广一些,经常和爸爸在一起,即使就是去爸爸的单位待着,也会亲眼看到爸爸是怎么工作的,也远远胜过在家里拖拖拉拉地写作业。
小格的爸爸是专门负责单位的接待工作。他负责接待各个地方与他们单位有业务往来的人员,与他们建立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便于在业务上进行合作。可以说这种关系建立好了,对以后的业务和公司发展都意义重大。
小格从小就和爸爸去这些场合,也会在爸爸的指导下,给客人端茶倒水打招呼。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孩子为人处世的机会。
中国的酒桌文化很有名,也是孩子长大以后必须要去面对的一件事情。小格就从小接受着这种训练,这让他对人说话很少怯场,因为他经常见到人多的场合。什么事情见过了就不害怕了。社交恐惧症就是因为见的人少,多见人就不会恐惧了。
他的表达能力也很好,越是人多表达得越是清晰,也是得益于这种锻炼。
爸爸带娃更粗犷,孩子跟爸爸在一起更放得开。
妈妈带娃优点是细心,总是会关心孩子吃没吃饱穿没穿暖;爸爸则更大条一些。但这对于孩子来讲是一个不错的平衡。
我家先生带娃出去就事故频发,不是和娃开着观光车进了树坑,就是带娃去树林里玩,孩子一脚踩到了一坨屎上……当他带着狼狈的娃回来时,我哭笑不得。还有一次,夏天带着娃去广场,他自己看广场的表演,四岁的娃自己跑进喷泉里玩,让保安大喇叭喊出来,慌忙间把新买的凉鞋掉在池子里头……
但我相信爸爸会以他的方式去影响孩子。
小学经常可以看到,妈妈用手牵着一年级的孩子,到了学校门口还要站在那里目送孩子一直走进教室;我还看到一个孩子由爸爸送到学校门口一二百米的地方,不好停车,孩子就早早下车,一个人背着书包进了学校。200米的路程在妈妈看来是一个非常冒险的行为,但在爸爸看来完全可以,没有问题。
还拿小格来说,聊起他的十二岁生日宴,爸爸鼓励他,“就凭你这口才,相信你能主持得很好。”于是这件事情就这样定下来。
可是就在生日的前一天,小格还在那玩手机,一幅事不关己的样子。
妈妈很担心:“明天就要主持了,你也不说去背背主持词,就在这里玩?”
孩子听不进去,照样你说你的,我玩我的。爸爸反倒不那么担心:“他自己的事让他自己去做,不用管。”
第二天,在宴会开始的前一个多小时,小格才和女主持人碰面,把主持词和主要步骤事项沟通了一下。
就在这时,小格感觉紧张了。毕竟一个十来岁的孩子,面对三四百人的事宴,他感觉到了压力。他跟爸爸妈妈说:“我有点害怕。”眼里流出泪水。
爸爸跟他说:“紧张是正常的,每次接待陌生的来客爸爸也会紧张。你就想着跟爸爸去作一次接待工作,只不过今天接待的人多一些。来,击个掌。”
他伸出手和爸爸的手掌击在一起,两人对视笑了。小格放松了很多。
那天的生日宴主持得相当成功,他穿着西服马甲在舞台上面表现得非常自信,没有人看出他的紧张。
事后,爸爸对他说:“你简直太棒了,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可做不到。而且你看到了么?别人根本看不出你的紧张。”
他很激动地点点头,脸上洋溢着自信与骄傲。
有一句歌词写得很好:“谢谢你光顾,我的小怪物,你是我写过最美的情书……”孩子是爸爸和妈妈爱情的伟大作品,需要爸爸和妈妈一起陪伴他走过成长的时光,爸爸和妈妈的爱对他来讲无可替代,谁也不能代替谁,这才是给孩子完整的爱的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