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也许会困扰到一些家长,尤其是成绩没那么优秀的孩子们的家长。怎么思考这件事呢?
这个命题的本质,其实是先天的因素的差异到底有多大?是否大到影响某些重大的选择,比如继续求学还是尽早工作?
首先,应该承认先天的因素一定是有差异的。至于这种差异有多大,如何判断呢?
如果没有目的的判断这种差异的大小,其实意义不大,需要有所指向。命题中的指向,其实是指在关乎孩子人生走向的重大选择的关口,如何评估这种差异的影响,比如中考、高考后的人生道路选择问题。
目前,我国中考的压力是很大的,高中升学率在40-50%左右,也就是说有一多半的孩子是考不上高中的。在高中录取分数线附近的孩子们,就会面临争取继续高中教育乃至进入大学,还是走中专大专技校等职业技能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高考结束后,也会面临类似的问题,于是有了开场的疑惑。
怎么分析这个问题?建议可以从,基本假设、现状、成因、目标、策略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最基本的假设是每个孩子大概率来讲智商水平不会太高和太低,所以其实根本不存在“是不是学习这块料”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是一种对未来的担忧,担忧勉强上了高中能否跟上学习进度,能否在三年后考取理想的大学。
那么,现状又是什么呢?通常是孩子的成绩不理想,有些厌学,有些吃力等。
基于以上最基本的假设,导致现状的成因是什么呢?往往是孩子无法从学习中获得正面感受,成绩不好的现状让孩子在学校和家庭很难得到正面感受,如果这种感受不那么频繁不那么深刻,孩子还有机会变压力为动力,否则绝大多数孩子都将被击垮或者艰难的求存。现状堪忧。更深层的原因,也许是孩子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没有培养出学习能力。
所以,成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历史问题(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现在每天面对的非正面支持环境,这个因素会让第一方面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从而进一步加重第二方面的问题,最终锁死成一个无解的问题。假设这个问题能解决,目标是什么呢?当然是继续学习和深造了!我相信绝大多数家长和孩子本人都会脱口而出。怎么解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首先需要承认现状,用平和的心态真正接受暂时无法改变的现状。什么叫真正接受?
真正接受,是指我们需要在未来一段时间,可能长达一两年,需要忍受来自学校老师周围同学亲戚朋友等非正面支持环境,需要忍受自己的缓慢的变化,需要孩子和家长有足够的耐心,需要一种在绝望中坚守的勇气。
在这种心态的前提下,有两个办法:注入外部资源和等待时机。外部资源,包括引入学习搭档、补课等。等待时机,包括利用一切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来冲刺、追击,比如假期。当然,外因是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即必须当事人具有内在的意愿和动力,外因才可能发挥作用。
小结一下:
对策两个层面,心态层面和技术层面。心态层面,自己要做好长久奋斗的准备而是是在没有良好外部资源的情况下,同时自己需要下定决心改变现状。技术层面,积极引入外部资源,抓住每个弯道超车的机会,持续追赶。
最后,对于中考的孩子们和家长,我的建议是,如果现状距离高中录取分数线不远,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反思,如果想通了,下定决心参加一生一次的高考,就应该为进入高中而用心准备。远离“是不是这块料”的准负面心理暗示和潜在的不努力的借口。
最后,借用查理芒格的话做结“我发现那些顶级成功的人们,其实并没有什么天赋异禀,唯有两种品质不可或缺:勤奋和说到做到。”
与所有中考的孩子们和家长们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