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几则子弑母的新闻事件,心中既寒心又落寞。
养子十八年,孩子不仅心无恩情更无半点怜惜母亲之意。只与母亲争吵了几番便有杀母之心伤人之手,闻者伤心见者落泪细思恐怖。
不免反思,孩子的内心难道被“魔鬼”所占?这魔鬼从何而来?
难道是手机电脑游戏造就?想想这些东西别说孩子控制不了就连 成熟的大人也难与舍手!
难道是影视剧的暴力行为影响了孩子让孩子认为他是影剧中的“狭义”?想想“狭义”也没有伤及母亲的,纵使母亲罪恶累累,骨肉亲情更难于下手!
难道是母亲的唠叨如机关枪般“嘟嘟”的冒个不停,让孩子在火力突猛的情况中,大脑失控?但孩子在这个年龄已有了亲情意识,这一点大可以转身而去。
难道是家长的教育出了问题?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哪个父母不教好?不都为了孩子着想?孩子应该明白的!
难道是孩子的压力大?对于父母提出的要求,努力中不尽父母之意?孩子的压力无非学习无二,况且这些事件发生在学生身上!有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这个群体!
一个12岁的学生杀母之后说:“我杀的是我的父母与别人无关。”他把父母人命当作什么?他又哪来的这么大的胆子?血腥之事竟无恐惧之心?这个留守的孩子缺乏的是父母的爱的陪伴。
一个母亲常伴左右的大学生,怎会起了杀母之心呢?“爱”紧跟上,脚步紧随也有错。
一个大学生与母亲争吵,母亲要把他逐出家外竟把母亲割喉藏尸再报案!电影情节里的谋杀居然没有正当运用?
难道是父母的要求阻碍了他们的发展?不会吧!有一句话说得好:“父母爱子为计深远!”子应心知肚明必解也!古代尚没有如此事发生?(或许有但没见古书记载)今日是法律在新闻传遮盖不了?
......
思考!思考!思考!
或许一二:
一、父母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和抱负转嫁个孩子,为了完成心愿,过程把“有情”化为“无情”一边有情地喊着:我是为了你好啊!一边无情地用手里拿着的手机无情地砸在孩子的头上。孩子在有情与无情的转换中心理由“被宠”变为“被虐”。家长或许已被手机里的花花内容冲昏了头脑。
二、父母的攀比
现在是个攀比的社会,社会发展的快,定有不同而论。有富,有贫。但人们的心理没有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心理贫穷更难以弥补。为了追上时代的发展,把攀比的雄心又放在孩子身上。现在除了钱财,单位,房子,四十以后比孩子。主要比孩子的学习成绩,有的家长真正上心?放下一切一切为了孩子!从孩子的衣食住行年段发展心里发展无不细致入微……有些家长除了孩子还有工作,工作的压力造就了家长两边“累”工作的不顺心难免波及到孩子身上家长也委屈:“你说,我容易吗?一边养家糊口一边照顾你。”
家长的不快造成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水火交融。宠溺与打压中孩子的心理更是忽高忽低,缺乏“润物细无声”爱的滋养。这样的小苗怎会健康的发展成长,即便外观葱郁里面是否存在半个中空?
醒醒吧!但愿这样的场面再也不要发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平静下来,温润紫玉的诉说衷肠!
网友评论